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柏林寺


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林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柏林寺院内柏树.jpg
所在北京市东城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6-311
登录2006年
柏林寺中国北京的著名佛教庙宇,“京内八刹”之一,位于东城区雍和宫以东,地址为戏楼胡同1号(旧柏林寺四号)。

历史 [编辑]

柏林寺始建于至正七年(1347年),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庆祝康熙帝六十寿辰,由胤禛主持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拨巨款进行重修。1949年后亦修缮多次。1984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柏林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所属单位占用,中国佛教协会要求开放寺庙为宗教活动场所,目前仍在交涉中。[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中文)http://99hf.com/hfsy/hfsy01/hbsy01/200901/5694.html 北京东城柏林寺
  2. 龙泉寺座落在市郊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内,2005年4月11日,龙泉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佛教活动场所,并迎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住持寺院。这是北京市海淀区建国以来第一所正式开放的三宝具足的佛教寺院。

    外部链接 [编辑]

    贤良寺位于北京东城区金鱼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带,寺庙建筑已基本不存在。清朝时贤良寺因为临近皇宫,许多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是内城中一座著名寺院,也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地。

    目录

      [隐藏

    [编辑]从怡王府到贤良寺

    贤良寺在明朝时为诸王府,清初为怡亲王允祥府邸。允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怡王府地处帅府园一代,面积很大,据绘于乾隆年间的地图,怡王府西临王府井大街,东至校尉胡同,北到金鱼胡同,南至帅府园胡同,包括了中央美术学院等一大片地方。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死后,尊其遗愿舍宅为寺,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允祥死后谥曰贤,并世袭罔替,寺名由雍正皇帝钦赐,并依其谥号取名“贤良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于贤良寺内设藏经馆,广集经本,校勘编纂《大藏经》。

    [编辑]历史见证

    乾隆二十年(1755年),贤良寺迁移建至冰渣胡同(有称冰盏胡同),正门开在冰渣胡同北边。移建后的贤良寺面积减少,但仍规模不小,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前殿、正殿、经楼、东西配殿、寮房等。正殿前有两座碑亭,正殿面阔五间,为绿琉璃瓦歇山顶,悬木额“贤良寺”。其余建筑均为大式硬山灰筒瓦顶,还有乾隆皇帝御书心经塔碑。因贤良寺距皇宫很近,外省官吏进京述职多居于此,如康有为沈子培王病山等维新派人物进京时都居住于此,左宗棠进京也多次在此居住。

    [编辑]李鸿章与贤良寺

    李鸿章第一次进京时便住在这贤良寺里,与当时外省官吏一样,之后的多次进京,李鸿章也居于贤良寺。庚子事变之后,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从广州被调回北京与八国联军议和,就住在贤良寺。当时的北京已被八国联军控制,贤良寺因有李鸿章居住而成为当时“由清国政府管辖的两个小院”之一(另一个是与联军议和的庆亲王府)。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在贤良寺死于钦差大臣任上。

    [编辑]民国时期

    民国时贤良寺对普通游人开放。据1935年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记载,院中古柏参天,老槐荫地,房舍宽敞,十分幽静。寺中有画工精致生动的壁画,“实臻上乘,艺术之佳,洵为近代所罕见”。由于寺内建筑宽敞,民国时,在配殿设有民众小学校。清朝时,这里还是许多富贵人家操办丧事的场所,民国时,这里开设国殡仪馆,是北京最大的殡仪馆之一,灵柩多停于北墙内,使用到1950年以后停止。

    [编辑]1949年以后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贤良寺内还有僧众。后来僧众被遣散,部分房屋被作为校尉小学的校舍,当时贤良寺的主持吴金鼎成为小学校长。寺院的前殿、东西配殿及后罩楼一层被用做教室,正殿和后罩楼二层存放经书和法器,寺中石碑被移至五塔寺石刻博物馆。贤良寺也深处于居民的大杂院之中。1988年贤良寺所在地区开始进行拆迁改造,金鱼胡同、校尉胡同、冰渣胡同的居民房被拆除以拓宽马路、改造街道、修建豪华饭店。1990年代,校尉小学改建,贤良寺的大部分建筑被拆除,现只剩下寺东边的一进小院,深藏在校尉小学的高楼东边。

    [编辑]参考

    广化寺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Guanghua temple.JPG
    广化寺山门殿
    所在北京市西城区
    分类古建筑
    时代
    编号3-10
    登录1984年
    北京广化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北边的鸦儿胡同31号,是一座大型佛教寺院。

    目录

      [隐藏

    寺建历史 [编辑]

    广化寺始建于元代,传说是一高僧托钵化缘、筹措布施所建,寺亦因此得名。天顺七年(1463年)重建过一次。明万历年间、咸丰十二年(1852年)重修,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建。1937年溥儒(名画家溥心畬)曾出资修整。

    内设机构 [编辑]

    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和北京佛教音乐团办公活动场所
    广化寺在明代为净土宗庙,清道光年改为子孙剃度庙。宣统元年(1909年)由清学部主持在广化寺筹建京师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前身),民国时期鲁迅作为教育部主管图书馆工作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常来此工作。1917年京师图书馆从广化寺迁至方家胡同国子监南学。1921年8月广化寺对外开放。1927年,北平的南、北两个佛教会合并,设会址于广化寺。1939年在此创办广化佛学院,1946年建广化小学。1982年北京佛教协会成立并将会址设在此寺,1985年寺内成立北京佛教乐团。现为北京市佛教协会和北京佛教音乐团办公活动场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广化小学 [编辑]

    1947年,当时广化主持玉山和尚倡议,组织广化小学董事会,在广化寺庙内成立了广化小学,校长为修明和尚。修明和尚曾去法国留学,攻读文学专业,后因故出家当了和尚,1949年后还一度出任大学教授,后来因为身体不好,又回到广化寺当和尚。广化小学开始办的是两个初级班,当时免交学费,并供给书本文具等。后逐渐健全为六年制的小学。1952年接管后,与私立崇实第二小学和竞业小学合并,改为鸦儿胡同小学分校,是第二批接管的市立小学。1957年为了保护古建,学校迁至广化寺后院的弥陀庵院内(鼓楼西大街63号)直至今日。

    寺内设施 [编辑]

    藏经阁
    广化寺整体院落保持完好,建筑共分五路。除一般寺庙的中、东、西路以外,又在两旁增建东二路和西二路,是院落更显得宏阔而严整。寺院南侧有影壁,向北为山门殿,匾额书“敕赐广化寺”五个金粉大字。山门内东西两侧为钟楼、鼓楼,中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藏经阁位于寺院后部,是一个二层罩楼,阁内藏有珍贵的明清两种刻本《大藏经》7部。各殿均有配殿,西侧两路各有二进院落,有观音阁、地藏阁、方丈室、法堂、祖堂等。东路尚存二层殿,其余均已拆改。
    寺内有石碑4通。一些书法时石刻嵌于廊壁。1989年重修颐和园佛香阁时曾从寺内移去一尊大佛,并举行开光升座典礼。寺庙内保存一批藏经、佛画、碑刻、僧人影像及名人字画等珍贵文物。

    佛事活动 [编辑]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广化寺都有法事活动。每个周六北京佛教音乐团在广化寺都有演奏活动。每年农历的腊八,广化寺都要熬粥免费发放给到寺的市民,这一传统从建寺起延续至今。
    1989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十五)广化寺举行开光、升座典礼,信众400余人到寺祝贺大佛移至颐和园佛香阁。

    图片 [编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