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 | |||||||||||||
---|---|---|---|---|---|---|---|---|---|---|---|---|---|
1644年-1662年 | |||||||||||||
南明疆域图(1644年11月)[1] | |||||||||||||
国君姓氏 | 朱 | ||||||||||||
君主 | 4 | ||||||||||||
• 1644年-1645年 | 安宗朱由崧(开国) | ||||||||||||
• 1646年-1662年 | 昭宗朱由榔(亡国) | ||||||||||||
语言 | 近代汉语 | ||||||||||||
常用语 | 近代汉语 | ||||||||||||
人口 | 105,000,000人[2](1644年) | ||||||||||||
兴衰 | |||||||||||||
• 1644年6月19日 | 朱由崧于南京登基,南明开始 | ||||||||||||
• 1662年6月1日 | 吴三桂杀害朱由榔,南明灭亡 | ||||||||||||
宗教 | 儒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中国民间信仰 | ||||||||||||
通币 | 大明宝钞、方孔钱 | ||||||||||||
|
南明(1644年-1662年),中国朝代,是1644年甲申之变后,明朝宗室与官员在中国南方相继成立的明朝政权,为时十八年[注 1]。南明主要势力有四系王,分别是福王弘光帝朱由崧、鲁王监国朱以海、唐王隆武帝朱聿键与绍武帝朱聿鐭、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等。
1644年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明思宗自尽身亡,位于北京的中央政府也一并被攻灭[3][4]。但南方许多省份依然忠于明王朝,在南京也仍存在着南京六部等衙门。南明大臣意图拥护皇族北伐。经过多次讨论后由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泽清与刘良佐拥护明思宗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称帝,即弘光帝,国号依旧为大明,史称南明或后明。1645年清军攻破扬州[5][6][7],弘光帝逃至芜湖被逮,后被送到北京杀害[8]。弘光帝死后,鲁王朱以海于浙江绍兴监国;而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于福建福州称帝,即隆武帝。然而这两个南明主要势力互不承认彼此地位,而相互攻打。1651年舟山群岛沦陷后,鲁王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赴厦门依靠郑成功,不久病死在金门。隆武帝屡议出师北伐,然而得不到郑芝龙的支持而终无所成。1646年,清军分别占领浙江与福建,鲁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于汀州逃往江西时被俘而死。郑芝龙向清军投降,但由于其子郑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朱聿键死后,其弟朱聿鐭在广州受苏观生及广东布政司顾元镜拥立称帝,即绍武帝,于同年年底被清将李成栋攻灭。同时间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称帝,即永历帝[8]。
1646年永历帝获得瞿式耜、张献忠余部李定国、孙可望等势力的加入以及福建郑成功势力的支援之下展开反攻。同时各地降清的原明军将领先后反正,例如1648年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广西耿献忠与杨有光率部反正,一时之间南明收复华南各省。然而于同年,清将尚可喜率军再度入侵,先后占领湖南、广东等地。两年后,李定国、孙可望与郑成功发动第二次反攻,其中郑成功一度包围南京。然而,各路明军因为距离互相难以照应,内部又发生孙可望等人的叛变,第二次反攻以节节败退告终。1661年,清军三路攻入云南,永历帝流亡缅甸首都曼德勒,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9],永历帝最后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南明正式灭亡[8]。此时反清势力只剩“夔东十三家”与在金厦及台湾的“明郑王朝”。
历史[编辑]
国变[编辑]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之后向北京进兵,三月十九攻克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殉国,明朝宗室及遗留大臣多辗转向南遁走。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大体据有淮河以北原明朝故地,张献忠于八月成立的“大西”政权则据四川一带,清朝政权则据有山海关外的现今东北地区,且控制蒙古诸部落,而明朝的残余势力则据有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
此时明朝留都南京的一些文臣武将决计拥立朱家王室的藩王,重建明朝,然后挥师北上;但具体拥立何人则发生争议。根据“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在当时明神宗长子光宗一脉(其后继者是熹宗天启皇帝和思宗崇祯皇帝)已无人能继位,而次子朱常溆甫生即死,三子朱常洵虽已被李自成所杀,但他的长子朱由崧仍健在的情况下,按照兄终弟及的顺序,第一人选为福王朱由崧;而钱谦益等东林党人由于之前的“国本之争”事件,心存芥蒂,违背了东林党在国本之争中的立场,以立贤为名拥立神宗弟弟朱翊镠之子潞王朱常淓[10][11];史可法则主张既要立贤也要立亲,拥立神宗七子桂王朱常瀛。但最终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的帮助下,获得了南京政权主要武装力量江北四镇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和刘泽清,以及中都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五月初三,朱由崧监国于南京,五月十五 (1644年6月19日) 日即皇帝位,改次年为弘光,是为明安宗。南明时代自此开始。弘光帝的基本国策以“联虏平寇”为主,谋求与清军连合,一起消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军。
明各政权的灭亡[编辑]
明朝南渡前后,大顺已被多尔衮与吴三桂的联军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爆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可法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攻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弘光帝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帝在位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年)、金陵的崇祯太子朱慈烺(可能是貌似太子的王之明。1645年)、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年)、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年)、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年)、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年)等监国政权先后建立,其中唐王朱聿键受郑芝龙等人在福州拥立,登极称帝,改元隆武,是为明绍宗。这时清朝再次宣布薙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薙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隆武帝与鲁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各击灭。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隆武帝则被清军俘杀。
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1646年)继位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年)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是为明昭宗。绍武、永历二帝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称监国与永历帝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年)为监国,后废。永历帝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农民军加入[编辑]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永历帝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综观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灭亡[编辑]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永历帝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永历帝狼狈西奔,进入缅甸(东吁王朝)。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接连取得定海关大捷、瓜州大捷、镇江大捷的胜利,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东吁王朝国王平达力(莽达)将永历交予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哀愍太子朱慈煊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勐腊得知永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而同年五月,郑成功亦于台湾急病而亡。
此后郑氏政权未再拥立皇帝或朱氏监国,而是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大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
外交[编辑]
南明时期,安南、日本、琉球、吕宋、占城也曾派使者入贡[12]。隆武元年也曾颁登基诏书予琉球,并记载于琉球《历代宝案》一书。
南明弘光帝曾以对等的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并称顺治帝为清国可汗。在诏书中,弘光帝提出四件事:要安葬崇祯帝及崇祯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予清朝、每年十万岁币,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建国任便。[12]意图令南明和清朝共存,通好议和。不过左懋第到北京被囚,使事失败。
军事[编辑]
君主列表[编辑]
庙号 | 帝号 | 年号 | 时间 | 首都 | 说明 |
---|---|---|---|---|---|
安宗 | 弘光帝 | 弘光 | 1644年6月 - 1645年6月 | 江苏南京 | 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1644年6月7日)“福王”朱由崧称监国于南京[13],十五日(6月19日)即皇帝位[14],年号“弘光”,改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元年五月十五日清军占领南京[15],二十三日(6月15日)被俘。翌年五月二十日(7月1日)被杀[16]。 |
绍宗 | 隆武帝 | 隆武 | 1645年8月 - 1646年 | 福建福州 |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初七日(7月29日),“唐王”朱聿键称监国于福州,二十七日(8月18日)即皇帝位,年号“隆武”,以七月初一日(8月21日)之后为元年[17][18]。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二十九日(10月6日)被杀[19]。 |
文宗 | 绍武帝 | 绍武 | 1646年 - 1647年 | 广东广州 | 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12月8日)(或初一日(12月7日),顾诚认为初二日为对)“唐王”朱聿鐭称监国于广州,初五日(12月12日)即皇帝位,年号“绍武”,改明年为绍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647年1月20日),广州失。 |
昭宗 | 永历帝 | 永历 | 1646年 - 1662年 | 广东肇庆 | 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十四日(11月20日)“桂王”朱由榔称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12月24日)即皇帝位,年号“永历”,以明年为永历元年。永历六年二月初六日(1652年3月15日)至安隆所,两广失。永历十五年七月十九日(1661年8月13日),左右的臣子共四十二人被杀。十二月初三日(1662年1月11日),永历帝被缅甸王送至清军营内,永历十六年(1662年)四月十五日(6月1日)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郑氏政权在台湾使用永历年号直到1683年。) |
定武帝 | 定武 | 1648年 - 1664年 | 野史推测为朱本𫟷建立,但大部分认为是韩宪王朱松后代朱亶塉所建立[20],但一般认为不可信[21]。 |
监国列表[编辑]
职务 | 名讳 | 在位时间 | 说明 |
---|---|---|---|
监国 | 潞王朱常淓 | 1645年 | 弘光元年六月初八日(7月1日)称监国于杭州,十四日(7月7日)降清城失。 |
监国 | 鲁王朱以海 | 1645年-1653年 | 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二十一日(8月12日)鲁王朱以海称监国于台州,以次年为监国鲁元年[22]。监国鲁八年三月,自去监国号,奉表永历。 |
监国 | 益王朱慈炲 | 1645年 | 弘光元年十月自称监国。 |
监国 | 益阳王某 | 1645年 | 弘光元年自称监国[23]。 |
监国 | 靖江王朱亨嘉 | 1645年 | 隆武元年八月初三日,自称监国,在八月二十五日被俘。 |
监国 | 益王朱由榛 | 1647年 | 永历元年自称监国三日。 |
监国 | 淮王朱常清 | 1648年 | 永历二年春正月,郑成功拥立淮王朱常清监国,后方知永历帝已即位,淮王遂逊位并取消监国及年号。 |
监军 | 宁靖王朱术桂 | 1648年-1683年 | 永历二年受明昭宗命为延平王监军,奉永历为正朔,至永历三十七年十二月朱术桂殉国、郑克塽降清止。 |
监国 | 楚王朱容藩 | 1649年 | 永历三年正月自称监国,次年春,兵败自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