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隐藏] |
历史
明万历九年(1581年)司礼监太监冯保奉孝定太后之命创建寺庙,因在寺内千佛阁内供奉铜制“毗庐世尊莲花宝千佛”,在佛座周围有千佛旋绕的千朵莲花,故名“护国报恩千佛寺”。[1]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敕令重修,取世尊拈花示众之意,赐名“拈花寺”。至清末,拈花寺仍为京城名刹,为“八刹三山”之一。1920年,在此开设佛学研究所,1926年,在律堂开办拈花寺小学,寺庙还经营停灵暂厝、承办丧事等业务。1939年,北洋军阀吴佩孚死后就停灵于此。1949年后,拈花寺更为破败,逐渐被诸多工厂、民宅占用,建筑年久失修,部分已被拆除。
现状
拈花寺于2003年被列入第七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目前,寺庙的产权单位为北京市佛教协会,但仍被中国人民大学印刷厂和14户居民占用。北京市文物局多次召开了协调会研究搬迁问题,但因人大方面提出高额补偿费而无法进行。由于建筑火灾隐患严重,市文物局于2005年年发出《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并于2007年提请法院强制执行。[2]
建筑布局
拈花寺坐北朝南,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布局分中路和东西二路。
中路建筑依次为一字影壁、山门、八字墙、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伽蓝殿、藏经楼。影壁为石砌,长24.5米,厚1米;山门面阔三间,歇山顶筒瓦屋面,檐下有斗拱,石卷门额上书“敕建拈花寺”;八字影壁在山门两侧;山门内左右有钟楼、鼓楼;天王殿亦面阔三间;大雄宝殿面阔五间,今已拆除;宝殿前有月台,台下立万历九年“《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碑记》碑”、“《新建护国报恩千佛寺宝像记》碑”以及雍正十二年之“御制拈花寺碑”,现移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东西配殿尚存五间;伽蓝殿五间,东西庑房共十六间。藏经楼五间,两侧为过垄脊灰筒瓦短廊,东西配楼各三间。
东路建筑有六层殿:一层殿三间,二层殿五间,三层殿九间,坎墙内镶石刻;四层殿五间;五层殿五间,两侧有厢房;六层殿五间,两侧厢房各五间,东厢房两次间的后山墙上镶有石刻。
西路建筑有四层殿:一层殿三间,有垂花门一座;二层殿五间,三层殿五间,四层祖堂十七间,为“凹”型建筑,堂前原有四角攒尖方亭名“素心亭”,现已拆除。
注释
- ^ (中文)于敏中等. 日下旧闻考:“佛座绕千莲,莲生千佛。”
- ^ (中文)拈花寺腾退将被强制执行. 新浪网. 2007-02-07 [2009-04-24].
参考资料
- (中文)拈花寺. 北京文博-北京市文物局网站. [2009-04-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