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8日 星期三

共进会


共进会清帝国晚期的一个革命团体,同盟会外围组织,它以同盟会的总理孙中山为总理。除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外,以同盟会的纲领为自己的纲领,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以参与武昌起义的发动而著名。

目录

  [隐藏

[编辑]共进会的成立

共进会最初是由同盟会中分离出来的。当时同盟会的领导人孙文,采用渐进式的革命方针,亦即希望先从清帝国南部边疆地区发动革命,再逐渐进入满人统治的中心区,这种策略为许多人所批评,尤其许多参与者(如宋教仁)认为应由长江流域来发动革命。1907年初,日本政府清廷压力,以15000元请孙文离开日本。章太炎指责孙中山“私吞”款项,同盟会四分五裂。最初同盟会的庶务干事刘揆一希望以重组同盟会的方式来重新统一这些成员,但未能成功。
1907年8月18日张伯祥邓文翚焦达峰孙武刘公等主要人物,在日本东京,开会讨论后正式成立了共进会。共进会的最初参与者大多是留日的军校学生,有稍好的社会背景,大多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分。
在1908年左右,共进会湖北籍、湖南籍人士回国。稍后,各省会员也大多回国,投入革命实践。1910年,刘公携十八星旗归鄂。这样东京的共进会组织全部转移到国内。

[编辑]目标及组织

共进会成立后发表了白话文文言文两种宣言。宣言道:“共进者,合各党派共进于革命之途,以推翻满清政权光复旧物为目的,其事甚光荣,其功甚伟大,其责任亦甚艰巨也。”
宣言中指出“共”是指成员同心合意,“进”是增进知识以找寻正确的“题目”(应指目标),此一目标即推翻满人的统治,以拯救中国于外国的侵略。此外并发布了十条规约,内容大致包括民主政治、平均地权和财富、社会上各族、各阶层、男女平等、以及努力于争取中国失去的利权等。
其自称要以较激进与实际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并试图影响同盟会的行事,并仍尊重同盟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同盟会其他领导人则对此分裂有所不满。
共进会的领袖称作会长,第一任会长为张伯祥,后由邓文翚接长,会长之下设内政、外交、财政、交通、军务、侨务、党务、参谋、文牍等九部,各设一部长。并设立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江苏广东广西的都督,预备革命成功后接管政府

[编辑]在清帝国中部的发展

共进会成立后,其成员逐渐由日本回到清帝国,发展革命组织成员和进行革命,其主要的行动目标在长江流域,偶尔也至两广活动,如张伯祥曾在四川活动,邓文翚1908年曾至江西设立分部,但在大多地区发展并不顺利。
湖北,共进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孙武于1908年成立分会,总部设在汉口法租界,另在两湖各主要城市则有通讯点,早期的湖北共进会吸收了许多两湖秘密会社哥老会成员来参与起事。
1909年以后,孙武等共进会干部发现秘密社会组织成员纪律不好,且过于自信地使用暴动手段,导致几次起事如广西起义的失败,于是孙武决定改变方针,开始在湖北的新军中吸收成员。并严格共进会的规条,使组织更加严密,并开始与其他革命组织联系合作。

[编辑]与同盟会、文学社的合作与武昌起义

1909年以后同盟会和共进会之间再度多次接触,包括孙文访问香港并加入同盟会,以及同盟会谭人凤访问武昌,提供共进会一些资金,并商讨彼此合作的可能,但革命中心点之争(以长江流域或南方为主)仍使二者不易达成共识,最后仍决定双方保持各自的起事活动。
文学社最早在1904年即出现,当时的名称是科学补习所、日知会等,到1911年才转为文学社,这些团体比共进会更早进入湖北,成员以一般士兵为主,在1911年中,广州起义失败,使他们对中部革命的重要性更有信心,共进会文学社两组织于是开始商讨合并,期发动革命,后同盟会谭人凤再到湖北,进一步促成这个合并的达成,合并使得共进会得以增加了在新军下层士兵中的影响力,促成了其后武昌起义的成功。
武昌起义成功之后,共进会就步入结束,一些成员还择加入了同盟会,一些成员则集结在后来的副总统黎元洪四周,有些成员则就此离开政治圈。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 冯兆基(Edmund S. K. Fung)〈共进会-一个晚清的革命团体〉《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三辑辛亥革命》(台北:联经出版社,19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