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財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財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副作用开始显现….普通人要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全行业都在降本增效怎么办? 这几年都是,各个行业都不好做,连体制内都开始降薪,只不过具体到更细分的行业,不如互联网这么容易做显眼包。 当全部行业都在降本增效,如何提升整体效率?如何保证社会正常运营不受影响? 可能是未来很长时间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肉食者需要想好对策,普通人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11月27日深夜开始,很多人发现滴滴崩了。

无法叫车,无法解锁,无法载入地图,已经打到车的,定位出现错误,或者支付金额变成天价。

不只是用户端,司机端也受到影响:

有司机的后台收入余额显示为69387199691.71元,还有的司机被错误地派单到了距离两千公里以外。

28日早上,影响更大了。

上班迟到的,全勤奖被扣的,出差被耽误的,网上吐嘈声一片。

好在我今天起得晚,9点半打车的时候,没注意有问题,应该是已经修复好了。

想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滴滴已经是某种意义上的基础运营商。

一个打车软件出了问题,影响的范围太广了。

上班会迟到,全勤奖意外没了,出差赶不上火车和飞机,从数字上来看:

这次滴滴崩了一夜,损失了千万订单和4亿成交额。

其实,背后的综合损失应该更大,很难用数字估量。

用现在最时髦的话来讲:

这也是安全问题。

既然是事关民生,有事关安全,怎么会出问题,而且问题一出就出了12个小时?

第二个,互联网降本增效的副作用开始显现。

 

 

滴滴总部图源:第一财经记者陆涵之

自从前几年整顿互联网,政策收紧加上融资环境变冷,各个大厂都开始收缩。

这几年,最流行的两个词:

毕业和降本增效。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降本增效,就会觉得不可持续。

什么叫降本?

大头就是裁员:以前互联网企业所谓的无序扩张,需要储备大量的员工,以备在各个领域主动出击,攻城略地,搞得有点过火,然后遭遇整顿,上面要求民生行业必须微利,这些人马就用不到了,用不到就要裁员。

小头是压减开支::基本就是作秀卖惨,什么不开空调,不放绿植,节电省水,有的大厂据说打印纸、订书钉都需要申请,搞得太假了。

用一句俗语解释:

降本增效就是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马儿吃不饱,自然跑不动,所以好马都跑到能吃饱的地方,剩下的可能就是劣马了。

降本增效搞了两年多,问题开始出现了:

9月份,Boss直聘服务器崩了。

11月初,阿里云服务器崩了。

11月底,滴滴服务器崩了。

为什么崩?为什么修复这么没有效率?

因为投入的服务器资源少了,因为安排的维护人员少了。

这么集体的出问题,并不是偶然现象,这说明降本增效的副作用正在出现:

其他大厂应该引以为戒。

第三个,如果全行业都在降本增效怎么办?

这几年都是,各个行业都不好做,连体制内都开始降薪,只不过具体到更细分的行业,不如互联网这么容易做显眼包。

当全部行业都在降本增效,如何提升整体效率?如何保证社会正常运营不受影响?

可能是未来很长时间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肉食者需要想好对策,普通人也要做好心理准备。

延伸阅读:裁员后遗症~

昨晚滴滴崩了,直接上了热搜。据说很多互联网打工人加完班想回家发现滴滴崩了,才发现原来原来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个app了。

看了下,崩了这10几个小时,滴滴损失超过千万订单,4亿成交额。

这样看滴滴的体量还是不小。

现在滴滴还在找原因,估计他们也着急成热锅蚂蚁了,但网友开始调侃,是不是裁员太多,没有程序员干活导致了。

回想了下,从阿里云到滴滴云,好像确实这阵子很多崩了,确实是“降本增笑”了。

看了下,滴滴去年裁员了20%。

有在大厂呆过的都知道,里面很多做ppt的人,他们啥技能都不会,就汇报最强,而且人际关系处得特别好。

这类人在大厂不是少数,以至于这次大家都在吐槽,是不是滴滴的裁员后遗症,把干活的程序员都裁掉了,剩下那些只会汇报不干活的,于是问题就出现了。

当然我认为是调侃,但这也或多或少显示一些问题。

滴滴在美国上市,目前价格3.9美元,上市的价格是14美元,跌了三分之二...

很不幸,我当时买了点。

虽然现在滴滴的监管问题算是告一段落,但核心的业绩问题还是没有搞定,而且现在市场份额被瓜分太多。

最重要的是市场的估值已经发生了变化,想要回到IPO的价格还是有点难度。

这也是为什么大厂员工工资降低、被裁员的核心,现在整体环境不好,不可能有行业可以独自生存。

滴滴有其他因素,但更多是所有中概股面临的问题。

我特地查了下。

港股那边。腾讯最高价格709港币/股,现在319;美团高峰期470港币,现在103;

美股那边。B站高峰期157美元/股,现在13美元;阿里最高315,现在77美元。

唉,惨不忍睹。

更悲伤的是,大概率这些公司还要继续“降本增效”。

....

1、北交所可能要清算了。

现在北交所已经把未来几年的预期都炒完。

我们认为这种级别的炒作对于上面来说也是逆鳞,一定会清算一波,尤其是那些借机炒作的。

可能你们不知道那边如何,我大概说下。

有个公司叫志晟信息,本月涨了快3倍,结果他们的股东立刻卖了,恨不得把公司都卖掉那种。

当然,他们是去年就计划卖了,但一直卖不出去,仅在2022年8月公告卖出了1000股,套现15400元,这波他们看到有韭菜来了,疯狂套现。

有多夸张呢?他们有个持股7.48%的股东直接减持了1%,卖了100万股,套现1000多万。

但是,这个公司从去年到现在都是亏损的。

计划减持的公司,在北交所还有路斯股份、润农节水、同惠电子、富士达、凯德石英、国义招标、丰光精密等。

别人上市是为了做大做强,这些公司上市是为了套现卖公司。

难怪有网上有段子吐槽,说外资拿着美股的模式,投资伟大的公司一起发展,一起享受红利赚钱。

没想到来了A股,他们一上市就疯狂卖股票,外国人不明所以以为捡到宝贝,买到最后才发现,他们快成为老板了。

直接被上了一课。

短线的看着来,长线的不建议。

2、华为真牛。

华为发出跟长安汽车的合作,把他整得涨了几天,现在华为说已经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一汽加入。

不用分析太多,反正只要跟华为沾边的,业绩能涨多少不知道,股价一定涨。

3、菜价猪肉价持续走低。

看到新闻,说现在菜价太低,甚至出现了农民不愿意收割直接放着烂在地里。

这显然不是个好迹象。

物价可以不要太高,但一路走低会引发很多问题,到时候看看11月的CPI应该能感知一二。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中产先生 假装是天堂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新闻茶座:内政外交都在溃败 习近平什么情况会下台?/王剑每日观察/20230211


習包子投巨资建方舱成烂尾 上百亿资金付诸流水

 中共投巨资建方舱成烂尾 上百亿资金付诸流水

专题部记者张钟元综合报导)自中共病毒(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三年来,中共在各省市高价建了许多方舱医院,有些造价高达每平方米上万元人民币(约1500美元/平方)。去年底中共突然放开后,这些方舱医院就弃之无用了,很多兴建中的方舱医院和隔离设施都“躺平”了,成了巨大的烂尾工程。

例如广州由6000工人赶建的方舱医院,2022年11月底完工,可供8万人隔离,刚建好中共就放弃清零政策了。该工程占地面积约81.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4.71万平方米,21,870个房间,78,000多个隔离床位,是广州最大的方舱隔离点工程,至于造价,媒体则只字未提。

有70万人口的河南民权县是贫困县,当地政府投资2.5亿元(约3700万美元)建了一万平方米的方舱医院,均价2.5万/平方米(约3700美元/平方米),也是刚建好疫情防控就取消了。

早在去年5月,河南商丘市耗资1.35亿元(约2000万美元)建永久性方舱,新建方舱隔离点1000间。

在山东,省政府投资230亿元(约33.87亿美元),在个地级市分别为济宁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沂市和菏泽市这15个地级市建设119个方舱隔离点,总床位超20万个。这些都是去年5月份就定下来了,并要求在年底完成大部分的主体建筑,所以大部分方舱医院都已基本建成,但如今却成了摆设。

时事评论员秦鹏曾对大纪元表示,“清零”是一个巨大的烂尾工程,除了超级方舱医院,中共还建了很多隔离设施。这可能是中共历史上干的烂尾工程中的最大一个。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财商天下】山东发200亿“方舱债券” 永久性方舱要捞钱
防疫急转弯爆乱象 分析:清零成巨大烂尾工程
分析:中共战天斗地赢不了病毒 疫情源于人祸
隔离点改作公寓 中共举债建方舱成烂尾工程

2022年7月25日 星期一

宋朝福利有多好(一)生育给补贴 教育免费

 

宋朝享受优越的福利制度的快乐儿童(图片:〔宋〕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 》 局部)

享受优越的制度的快乐儿童(图片:〔宋〕苏汉臣 《百子嬉春图 》 局部)

希望之声2021年1月3日】(作者:程书语)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现今中国,当平民百姓们被买房,子女,看病养老压得直不起腰的时候,你是否能够想象,800年前,宋朝的百姓们却是幸福地在“生老病死”的各个层面,享受着大宋政府提供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

本系列带您走入800年前繁华温润的宋朝,让我们看看那时真正的生活样貌。认清历史,有助看清现实,拥有未来。

: 从娘胎里开始的福利

生命是一种财富,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珍视,在宋朝体现得非常充分。国家对新生儿的照顾,从娘胎里就实实在在的开始了。

宋朝百姓无论贫富,女性怀孕5个月的时候,需要向政府登记孩子的身份信息,国家则会派专人来照顾孕妇的起居,临盆时会有官派稳婆接生,并且所有的服务全都是免费的。

孩子出生后,丈夫还可以免除劳役一年,多花时间在家照顾妻子。

以上都是国家有关生育的法律——《胎养助产令》中的明文规定。该法令还规定:“禁贫民不举子,有不能育者,给钱养之。”就是说贫穷不能成为国民不生育的理由,没钱不要紧,国家给钱养孩子。

对贫困家庭,宋朝政府给每一名新生婴儿补助4贯钱,用于新生儿所需要的用度,这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000元人民币。为避免弃婴,国家规定孩子多的家庭,可免除各种赋税。

杀婴被宋朝人认为是天理不容的大罪。因各种原因遭到遗弃的婴儿,和流浪街头的儿童,国家全部收养起来,孩子们被送入附近的福利机构收养,当时叫“慈幼局”,政府出钱为婴儿雇用奶妈哺乳,提供住宿、衣物、食物,教育,抚养他们长大成人。

流浪街头的儿童,国家全部收养起来,被送入附近的福利机构收养(示意图片:〔宋〕苏汉臣 《长春百子图 》局部)
流浪街头的儿童,国家全部收养起来,被送入附近的福利机构收养(示意图片:〔宋〕苏汉臣 《长春百子图 》局部)

史料记载,最多的时候,仅一年各地衙门收养的弃婴、孤儿达两万多人。

不仅如此,皇帝每年还会亲自为这些无父无母的孩子主持大婚。真如慈父一般啊!

据史料所载,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人口约3250万,到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人口已经约1亿1275万。这种无微不至的生育制度,也有助于宋朝人口的增长。

教育:不仅免学费,还给零花钱

到了小孩该上学的年龄,家长们也不需要为孩子们的学费操心。宋朝政府对国民的教育十分重视,并舍得投入。宋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打开平民入仕为官的管道,使大量过去贫寒的读书人一跃成为士大夫阶级。

宋朝的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按等级分为国子学丶太学丶州郡学和县学,覆盖面广,各地都有,开始每年收费2000文,后来改成了免费教育。

念到太学时(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每个学生每月还能领到1000文钱补助生活。寒门学子在校外没有住房的,国家提供住宿和伙食。

宋人受教育程度之高,史载“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文盲少之又少。

本文讲了宋朝的中,有关生育、教育的部分,接下来还会另文为您介绍关于养老、免费医疗,和廉价租房等更多方面的内容,希望您持续关注。

很多现代人以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应该比古代拥有更先进的一切,其实真的不一定。八仙中张果老倒骑驴,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倒着骑,因为他发现往前走就是往后退。

当你知道800年前,中国人就可以享受这么令人艳羡的福利制度,活得这么没有负担,现在中国人能听到却享受不到的德政,在那个时代却是如此实实在在,有没有想梦回宋朝的冲动呢?

2022年3月16日 星期三

中共遭美国警告 8000亿能源大单怎么办?

 


目前,美国等西方制裁正在打击俄罗斯经济命脉,而中共还没有出手相救,就已经遭到美国的多次警告,同时,随着全球油气价格的高企,美国正在考虑解除对委内瑞拉石油制裁的可能,那么,中俄在冬奥会时签署的8千亿能源大单,会因此发生变数吗?而中共,在能源安全上,除了中俄协议,其实还有一条陆地“输血”线,那么,在美国开启的能源战中,中共想用什么样的对策来应对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内容。

美国再度警告中共 助俄将要承担后果

大家看到,美国、欧盟等针对俄罗斯的制裁,主要集中在能源金融领域,能源领域是俄罗斯的经济命脉,而金融,却是俄罗斯的短板。

俄罗斯的能源不仅是对俄罗斯重要,对全球的供应链也至关重要。尽管俄罗斯的GDP只占到了全球GDP的不到2%,但是,俄罗斯却供应了全球11%的石油和17%的天然气。所以我们看到,各种制裁措施一出来,俄罗斯国内的金融系统很快就被打残了,但是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制裁,却反映在了国际上,那就是各地的油价大涨,这一点,我们每个人应该都有所感受了。不仅如此,面对持续高企的油价,意大利的卡车司机们,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罢工躺平。

这次对俄罗斯的制裁,已经让俄罗斯的经济岌岌可危,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在警惕着谁可能会给俄罗斯“输血”,这个焦点落到了中共身上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前,在冬奥会期间,中共已经表态过,中俄两国“友谊无止境,合作无禁区”。

14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对美国媒体表示,现在白宫正在密切关注北京是否向俄罗斯提供经济或是物资援助,以帮助俄罗斯逃避西方制裁。而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北京将要面临严重的“后果”。沙利文说,不会允许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些经济制裁中给俄罗斯提供生命线。

这之前,美国商务部长已经警告过中国企业,如果帮助俄罗斯逃避制裁,美国会让那些中国企业关门。

中俄的8000亿能源大单

而同时,我们也看到,14日的时候,俄罗斯财长西卢阿诺夫(Anton Siluanov)也向北京发出了求助信号,希望北京能够帮助俄罗斯抵御西方对其经济造成的打击。西卢阿诺夫说,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仍然可以允许中俄两国维持现有的合作,不仅仅是保持,甚至还可以增加,尤其在西方市场关闭的环境之下。

一边是美国的连番警告,一边是莫斯科的紧迫求助,北京会怎么做呢?大家知道,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的北京冬奥会期间,普京已经和习近平在2月4日签署了多个关于原油、天然气的购销协议。根据披露出的消息,其中两个石油和天然气的大单,合计有8,000亿人民币。

那么,这个协议会不会要凉了呢?

在评估这个可能性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共在能源方面有多么依赖俄罗斯。

中共一直把能源称为社会的“血液”,还不仅仅是工业的“血脉”。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中国在能源方面的对外依存度非常高。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在2020年,中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3.5%,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是42%。

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国,恰恰是给中共输送“血液”的重要合作伙伴。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一大能源进口来源国、第一大电力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国和第二大煤炭进口来源国。去年,2021年时,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能源产品,就大幅上升了47.4%,超过3,300多亿元人民币,占到了当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总值的65.3%。

中俄是邻国,有这样的贸易额也无可厚非,但是善于算计的中共,以前在采购俄罗斯能源的时候,也都是选好了“趁火打劫”的时机,因为每一次大型合作都是在俄罗斯出现危机的时候。

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俄国经济遭重创,中共借机和俄罗斯签下了一个为期20年,年供应原油1,500万吨的原油管道贸易合同,而中国给出的好处是,向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2014年,在俄国占领克里米亚的事件发生后,西方制裁俄罗斯,俄国经济再次遭重挫,中共又借机和俄罗斯签了一个30年的供气协议,据俄方透露,合同金额达到4,000亿美元。

到了今年的2月4日,中俄又签署了最新的8,000亿大单的多个原油、天然气购销协议。以石油为例,根据俄罗斯石油公司官网在2月4日发布的消息,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 Oil)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CNPC),签署了一分向中国供应1亿吨石油的协定,协定期限10年。这相当于中国每年原油进口量的2%。

有意思的是,习近平和普京在2月4日签的协议,已经明确了结算货币不是美元,更不是人民币和卢布,而是欧元。为什么是欧元呢?如果只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好了。中共的算盘打得很精明,就是北京当局既想和俄罗斯做生意,也不想得罪欧洲,所以用欧元作为结算货币,明摆着是在向欧洲示好,也不忘拉拢欧盟。

拜登政府拟放松委内瑞拉制裁

那么,在美国的一再警告下,中共还要不要买俄罗斯的油气呢?

大家看到,3月7日,《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俄乌战争让全球油价暴涨,美国拜登政府,正寻求放松对委内瑞拉的石油制裁以抑制油价上涨。

根据2017年的数据,委内瑞拉是全球探明石油储量最高的国家,高于沙特、伊朗、加拿大等,委内瑞拉曾是美国的重要原油供应国。现在,委内瑞拉则是俄罗斯在南美最重要的盟友。

从2017年起,美国加大了对委内瑞拉的经济制裁,并从2019年,对该国的石油行业实施制裁。2020年的时候,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etroleos de Venezuela SA)的日产量大约是30万桶。不过,委内瑞拉石油行业协会估计,他们的石油日产量可以在8个月内达到120万桶。

这就是美国的战略了,美国知道短期能源价格肯定涨,但是,如果给委内瑞拉松绑,对全球石油的供应是很大的一个补充。

并且,美国不仅接触了委内瑞拉,还接触了伊朗。不过,最近的情况来看,伊朗只是美国战略中的一个后备选项,如果委内瑞拉谈妥了,伊朗也就不用谈了。

那么,这和中俄协议有关系吗?有。如果美国放松了对委内瑞拉的石油制裁,今年下半年石油价格真的回落了,那中俄的原油交易,8,000亿的这个大单出现变数的可能性会很大。更重要的是,就算中俄想继续生意,在美国等西方社会的这种前所未有的制裁力度之下,也会让中共望而生畏,所以,中共势必会寻求更多出路。

中共能源战略和缅甸的能源

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共会作出怎样的对策呢?

记得5日时,中共总理李克强刚刚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国今年的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不过仅仅在3天之后,中共新华社提到,人大会议决定,这一次的中共政府工作报告,准备修改92处。听说,要修改的原因,是5日的报告没有考虑俄乌战争的影响。虽然还没有看到最后的版本,但随着全球开启了能源争夺战,想必中共不会不把俄乌战争对能源的影响列入考虑。

其实,很多人应该观察到现在市场的气氛,随着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的制裁不断升级,美国多个部门已经向中共发出警告,不排除美国下一步会对中共动手,想必中共也感觉到了这种危险的临近。中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能源结构,所以,近一两年中共也在不停的喊,能源和粮食的饭碗都要端在自己的手上。

在近日中共央视的一个财经节目中,中共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就讲出了中共在能源方面的完整的能源策略和布局。杜祥琬主要提到了煤,核电和风能等。思路是,依靠中国自有的化石资源和发展新能源,来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度。

在他看来,中国的能源现状存在一个不可能的三角,即要安全可靠,又要经济可行,还要绿色低碳。而且改变这个三角,至少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

虽然中共自己心里清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摆脱对外部原油和天然气的依赖,但是从中共的战略思路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共一直在有所盘算和行动。

在能源的运输方面,中国有接近4/5的从中东进口的原油要途经马六甲海峡。如果美国封锁了该海域,相当于卡断了这条能源“血管”。那么中共就只能依赖陆地运输。俄罗斯是中共陆地上的一条“输血线”。不过,除了这一条,中共还有另一条后路,那就是缅甸。

缅甸,是全球第十大天然气储藏国,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估计能有1.39亿桶。

大家记得,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最后一次出国已经是两年前了,也就是2020年1月,他就是去了缅甸。当时外界有猜测,或许习近平突然访问缅甸,所商讨的事情中,就包括如何在中国与伊朗和缅甸之间,打造安全的输油线路。在确保中共能源安全的同时,也是为中美可能的脱钩做准备。

早在2009年6月,中共就和缅甸,签署了一个期限30年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协议,2013年,这条管道开始输气。

石油方面,中缅原油管道于2015年1月“试投产”后,直到2017年才开始输油。根据中石油的信息,到2019年6月底,中缅原油管道累计输送原油1,930多万吨。其输送能力尚未达到设计的每年可提供2,200万吨原油的水平。相信,在目前的局势下,中共也一定会更加重视中缅的这条陆地“输血线”。

可以看到,美国对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制裁,已经冲击到了中共,而且,美国的战略也已经开始奏效,而与此同时,在美中概股几天前也刚刚迎来了又一波打击,中港股市也都出现集体下跌,下一步,随着对俄罗斯金融的制裁,会不会也会严重冲击到中共的金融呢?

目前的这场俄乌战争,已经导致了俄罗斯的溃败,而且,作为队友的中共,一招走不好,很可能也会迎来一场意想不到的加速溃败。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沺欣
顾问:李庭千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文静
订阅财商天下http://bit.ly/3hvUfr7

2022年3月7日 星期一

外卖盒一天堆出770座珠峰,社会成本谁承担?

 外卖盒一天堆出770座珠峰,社会成本谁承担?

“外卖塑料袋三天覆盖一个西湖、外卖盒一天堆出770个珠穆朗玛峰”的说法或许危言耸听,但据高校研究团队调研发现2… 阅读更多 » 外卖盒一天堆出770座珠峰,社会成本谁承担? 閱讀完整內容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朱云来:高房价不是靠限制楼市能解决的


  新财经讯 朱云来日前在一场闭门演讲时表示,从GDP增速来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名义GDP每年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而实际GDP平均增速为9.5%,接近10%,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增速。对比西方最发达国家,最高的GDP增速大概在60年代维持在6%至7%左右,此后就一直下行,目前常态增速为2%至3%左右。

  但他强调,GDP保持高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债务总量以两倍于GDP的增速扩张。“这意味着什么?房子越来越多,厂房越来越多,设施越来越多,可能导致过剩了,所以要‘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

  据朱云来研究,如果把中国所有活动单位看成“中国集团公司”,合并报表,就会发现,近年来,中国经济利润率、回报率水平较低,收益率、周转率持续下降,杠杆率持续上升,股本回报率不断下降。

  他表示,消费占据了GDP比重的一半,剩下的一半主要是投资。“有未来前景的可以投资,没有那么好的前景,也不必着急去投资。这样我们也有一个足够的空间来做调整。否则,如果为了追求更高的GDP增速,我们只能加大投资,投资可能又加剧了前面讲的资产快速扩张,债务快速扩张。债务扩张也意味着经济的风险程度大大提升”,朱云来建议。

  在提到高房价时,他分析认为,房地产价格不一定全是“炒”出来的。“M2不断增加,每个月增加两万亿,你会用这笔钱买什么,股市和楼市?此前股市表现还比较好,但目前表现不佳,钱就更多流向了楼市”。

  “房价高问题不是靠限制楼市就能解决的,高房价背后是货币供应总量快速增长现象。拿普通人来说,无非是哪儿收益高放哪儿,放股市上,历史的几次大跌也让大家产生了担忧,而房子是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而且价格目前还在涨,所以,投资房地产才成了一个好的选择”,朱云来认为。

  他建议,如果想要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贷款规模。

  以下为演讲摘编:

  朱云来:今天的主题是《致敬改革开放40年》,我想把四十年发展历程做一个宏观展示,同时结合财富管理、城市焦虑、科技创新和世界市场等大众关注的话题分享我的一些看法。

  拉动中国经济的“四驾马车”

图:中国经济-结构/贡献 朱云来图:中国经济-结构/贡献 朱云来

  这张图反映了这40年经济发展的概貌,纵向左轴表示经济GDP的总值,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的过程。同时,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出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投资、消费、政府开支和净出口的“四驾马车”数据。过去,我们一直谈“三驾马车”,把消费和政府支出统一称作消费,但从市场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支出是由立法决定的,与市场不直接相关,不随经济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分成四部分来看经济结构变化更有意义。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过去四十年发展早期阶段,产值中消费占比较高,最高达到了55%左右,2004年开始,投资上升,消费下降,投资变成了主要的经济驱动成分。近些年来,投资比重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消费。出口先增后降,回归原点。

  从GDP增速来看,这40年名义GDP每年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而实际GDP平均增速为9.5%,接近10%,这在全世界也是最高的增速。对比西方最发达国家,最高的GDP增速大概在60年代维持在6%至7%左右,此后就一直下行,目前常态增速为2%至3%左右。

  经济高速增长背后伴随着债务的快速扩张

  我们在看GDP增速的时候,可能忽略掉了总资产增长速度,我们的资产以近20%的速度持续增长。1978年至2018年,资产(原值)平均增速为16.6%。1992年开始,资产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资产几乎是产出增速的两倍。此外,我们的债务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以两倍于GDP的增速扩张。

  这意味着什么?房子越来越多,厂房越来越多,设施越来越多,可能导致过剩了,所以要“三去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

  刚才几位嘉宾都谈到了房地产市场和杠杆率为何会快速增长。为了追求高速度,我们大量投资,甚至不惜通过负债或者加杠杆的方式来刺激投资,投资一部分落到了房地产市场,建设了大量房子。我们到底发了多少钱,可以从M2窥见一斑。M2是指广义货币,表示货币供应总量,即可以用于支付货币的总量。刚盛司长提到,目前广义货币已经达到了180多万亿,今年又增加了十多万亿。

  盛松成:今年增加了19万亿。不过,今年M2增速已经达到了20年来的最低增速。M2最高的时候是2009年11月达到29.7%, 因为当时出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2017年,M2同比增速降到了8.1%,今年6月份增速为8%,现在在8.3%至8.5%之间。

  朱云来:对。通过债务增速曲线也可以看出,增速确实在下降,但问题是这个量是积累量,基数已经非常高了。

  我们2017年80多万亿的GDP总额,年底债务存量差不多有600多万亿,和国际上其它国家相比,比例非常高。过去40年经济10%的平均增速的背后,资产以及债务以更高的速度快速增长。

  经济产值的一半用于投资

  下面这张图可以更清楚看到产出和资产的关系。大量资产、库存的堆积,导致经营越来越困难,因为可能产能已经过剩了,保持收益就更不易了。

图:中国经济-投资/惯性 朱云来图:中国经济-投资/惯性 朱云来

  这张图反映了以上问题。图中有三条明显的线,绿线代表建成比,即总的建设规模与总产值的比值。1995年至2002年建成比在100%至110%之间,2003年至2016年间不断上升,2017年甚至达到了240%左右。在建工程通俗一点讲就是指盖的小区,建的高铁等。

  而建成比靠什么支撑?建贷比,即建设规模靠信贷支撑。这些年建贷比基本在100%以下。再看成产比,即资产与产值之比。2003年之后维持在50%左右,也就说经济产值的一半用于投资。这和第一张图反映的投资占GDP比值50%的数据相呼应。

  减少投资收缩贷款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我做了一张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把中国所有活动单位看成“中国集团公司”,把它合并报表,最后它的报表应该是什么样?近年来,中国经济利润率、回报率水平较低,收益率、周转率持续下降,杠杆率持续上升,股本回报率不断下降。这让我们想起了经济“L”型,2012年末,我们提出经济增速换档,2015年开始进入L型状态,这从图表中也有所反映。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进一步改革。如果我们把消费占比看成是一个总消耗、看成是我们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以及基本的公共服务,他们占了GDP的比重是多少?占了差不多GDP的一半。

  反过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有了这一半,就能保证大家生活状况不比以前更差或者持平?剩下的50%都是投资,有未来前景的可以投资,没有那么好的前景,也不必着急去投资。这样我们也有一个足够的空间来做调整。否则,如果为了追求更高的GDP增速,我们只能加大投资,投资可能又加剧了前面讲的资产快速扩张,债务快速扩张。债务扩张也意味着经济的风险程度大大提升。

图:经济调整-空间/逻辑 朱云来图:经济调整-空间/逻辑 朱云来

  从数据来看,1978年至2017年,投资占比产值总体趋高,消费占比产值总体下降,消产比由1981年的53%降至2010年的36%,再缓升至2017年的39%。2017年投资占比值46%,在保障基础生活需求的前提下,还有足够的空间降低投资,实现经济调整。

  传统增长模式通常以项目驱动:“项目-贷款-投资-增长”,这种方式常常导致“过剩-低效-疲软-刺激”,要在上述改革调整可以承受的空间之内做“减法”,减少投资,收缩贷款,降低风险,使得市场效率提升,促使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可考虑核减一些效益不好的投资

图:经济调整-方法/效果 朱云来图:经济调整-方法/效果 朱云来

  怎么才能调整?如果说我们把所有在建的项目按照收益程度排个序,根据“绩效排序,末端核减”的原则,排到最后的那些可能是亏损或者回报低的项目。如果我把它酌情地去掉,核减一些,这样核减以后我们既可以降低总的贷款规模,因为贷款是创造货币的过程,每贷一笔新款就新增加一笔货币,反过来每收回一笔贷款货币就减了一笔货币。

  虽然在核减项目时这个厂还在生产,但是实际它是亏损的,虽然它也带来GDP,但这个数据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如果长期带来潜在亏损,还会把社会的平均值拉下来,可能导致GDP有一定的下行。

  核减了以后,剩下的企业平均收益、平均效率都比原来没有核减之前的效率要高,因此它的收益是会提升的,债务冲销、损益清算,则中国经济将可以轻装上阵,整体效率“自动”提升,实现“L型”到“V型”的转换,重回高效增长态势。

  这就是我一个浅显的考虑,当然我也做了一些实测。比如股市,因为股票有公开的报告制度,这里不作讨论了。

  如果有一个改革的空间以及改革的具体方法,改革的效果可以有一定预期的。它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调整,有条件时多切掉一点,没有条件先暂时放一放,但是这个总体思路不变,这样有助于提升整体经济效率,最终走出一个更市场化为依据的高质量的经济增长的状态。

  注意隐形金融风险

  我们刚前面讲了过去四十年中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高速增长,但隐含的问题是资产迅速增加、债务迅速增加,这从金融市场的概括可以看出债务增加情况。图中的竖柱代表总体债务情况,目前已经达到了600多万亿,曲线是根据现有资料做的推算。

  1952年至2017年,全国金融产品669万亿元,其中银行类产品399万亿,证券类87万亿,保险类15万亿,基金类11万亿,其它类88万亿。此外,还有68万亿的隐形金融产品。1992年至2017年,传统的银行类产品在金融产品中的比例逐年下降,从77%降至60%,而非传统产品增速较快,17年证券、保险和基金合计占17%,其它类和隐性产品合计占23%。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平均每月收入3万,衣食住行生活花费2万,剩下1万存入银行,这些结余的存款变成了个人财富的标志,人民储蓄率不断提升,象征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

  另一方面,银行用这笔钱做什么?它可以进行放贷,产生新的贷款。尤其在市场经济以后,银行活动力度比原来大多了,做了各种的贷款。从图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大量的贷款出现了,到现在在建规模变成产值的两倍了。这个贷款的过程创造了货币,所以,货币好像脱离了经济本身,自己多涨出一倍。这么大的资产,银行到目前为止仍然占很大的部分,证券、保险尽管发展很快,但相对占比还是很小。

  这张图上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其它”类数据。“其它”到底是什么?我把资金流量表的实物部分和金融部分对平,反算出来了一个隐含的金融,这个隐形金融现在也到了几十万亿的水平。隐形金融从2009年以后占比迅速提升,它可能包含了很多比较风险高的资产。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这个挑战也是很大的。

  高房价背后是货币供应总量快速增长现象

  刚才嘉宾一直讨论“房住不炒”的问题,我觉得陈教授讲得很有道理,房地产价格不一定全是炒出来的。M2不断增加,每个月增加两万亿,你会用这笔钱买什么,股市和楼市?此前股市表现还比较好,但目前表现不佳,钱就更多流向了楼市。

  房价高问题不是靠限制楼市就能解决的,高房价背后是货币供应总量快速增长现象。拿普通人来说,无非是哪儿收益高放哪儿,放股市上,历史的几次大跌也让大家产生了担忧,而房子是看得着摸得着的东西,而且价格目前还在涨,所以,投资房地产才成了一个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想要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贷款规模。货币贷款投资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周期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刚开始的时候,企业可能感觉不到压力,不断加大投资,但如果投了三五年后发现仍然不赚钱,甚至还本付息都困难了,那时再调整难度会加大。

  城市发展,中间是我们的地图,著名的三大河流以各个省会城市。在这样一个区域里,分布着很多这样的城市,以地级市和县级市为主的,大概有600多个。这是1500多个县城,根据这些县城的平均城镇状况,可以把所有的面积都算出来,按照这个具体的统计中国是965万平方公里,其中真正住人的地方也就是这26万平方公里,而这26万里有一半是村庄,按行政村有50多万个,按自然村有250多万个。

  我们讲城市化,实际上用的都是城镇化,镇离城市的水平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除了江浙一带沿海,其他地方的镇基本上就是个镇,还没有到县城的水平,更不用说县级市或者地级市了。这么大一块土地,我们城镇人民活动的范围其实也就是12.2万平方公里,占我们总国土面积1.3%。这里面如果你可以再去算一算,历史上累计这些年我们固定资产投了多少?平均每平米投了多少?

  城镇累计建造的房子面积如果全都铺到地上,也只占了这个城区的29%,更何况我们所谓的容积率,我们盖一个高楼,占了一块3000平米的地方,但是盖了10层、20层,每层都是3000平米,这样总的占地面积更小。也就是说其实你12万平方公里的里面仍然是很宽松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一个空间概念的理解和想象,可能我们谈论城市发展的问题就太抽象了。

  现在,城市有个最重要的问题被我们忽略了,是什么呢?城市是有生命的,首先需要有合理的规划,系统的基础设施等等,也许我们现在都在做,但成本计算也很重要。特别是当需要更高的GDP时,就会在基建上投资很多钱,这其实增加了城市的成本,一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是,你要能够从这些基建项目中回收成本,它带来的效益要比你投入的多,你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成本控制,系统的成本计算。

  另外,人生活在城市里,最核心的是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什么,人靠什么生活?工作收入如何?生活成本如何?如果开销大过于收入太多,想在这个城市生活也生活不下去,所以城市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从一开始就要有一个宏观控制。如果再加上遍地开花,每个城市都复制一样的东西,你可能真的招不来人,因为每个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必要依托的因素,这些依托因素需要你能够至少把它大致串联起来,它才会有一个希望,这是关于城市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财富管理,正如刚才谈的中国资产负债表的例子,“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有900万亿的资产扣除折旧,600万亿的负债,还有300万亿的权益,这些权益怎么分配呢?总共264万亿的财富积累,包括国有实业、非公实业、金融国有、金融非公、政府以及住户几部分内容。在统计上,一些小微企业规模由于过小,所以归到了住户数据里。

  中国经济要迈向高质量发展,我们希望经济有更好的增长,需要思考如何经营好这264万亿资产,让它的效益最大化。投资管理越来越好,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好,追求的生活质量甚至财富自由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未来机会在科技创新

  面向未来,需要科技创新是毫无疑问的。在经济大规模增长的同时,我们的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很多技术我们做出了最终产品,但是过程中大量使用进口原件,包括材料、设备、部件等。不过应该说这仍然是一个进步,改革之初,我们连这些都做不了,如今我们通过多年的努力做到了。往长远看,这应该是第一步,积极往下推进还有第二步,也就是什么时候可以真正做到自主研发。这其实跟做装修一样,你说装修是我自己设计的,其实也是在设计师的帮助之下,施工也是请别人做的,这样你不能说你自己真正有家装的技术水平。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实不是一个看不见的玻璃顶,而是你有多大能力去做增加值高的产品,增加值高意味着收入高,这就是高收入。如果这个产品技术含量很低,就不可能是高增加值,因此不可能是高收入,这个道理还是比较简单的。

  我们看看图的比较就会知道,要想发展技术,就要有知识产权,没有产权,这个是很难做到的。但是知识产权不等于你发很多专利,有时候专利发太多了反而起到负作用,尤其是发很低水平的专利。所以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专利,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专利。我提到技术审计,我们现在自己有制造汽车的能力和制造飞机的能力了,但有多少是你自己制造的?我们做一个技术审计,哪些关键技术你掌握了,哪些暂时没掌握,这是我们未来要争取能够做好更好的方向。

  除了专利标准,科技还要有这么几个要素才能够系统的推进成长。当年中国组织“两弹一星”,这类的科技发展就是抓住了人才,系统的推进,实际上证明我们中国人还是能够做得到的。具有自主研发、自己制造能力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世界级竞争力。只有高级科学技术才能大幅提高人均产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做了一个地产投资和科研经费的比较。中国在科研和外投上的投入远小于在地产上的投入。2003年至2017年,中国累计地产投资111万亿元,同期累计科研经费投入12万亿,仅为地产投资的12%,同期累计对外投资7万亿,仅为地产投资的7%。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地产投资迅猛增长,科技投资的力度却不大。

  人口增长处在接近顶点的演变过程中

图:未来人口-中国/世界 朱云来图:未来人口-中国/世界 朱云来

  再谈下人口问题。这条曲线反映了人口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前人口在上升阶段,处在接近顶点的演变过程中,顶点据测算不会达到15亿,之后面临下降。中国2000年实际人口12亿,根据《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模型预测,中国人口将于2024年后出现拐点。由于2015年末“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以来生育率未明显上涨,两种情境中均未对政策导致的生育率增长做过高假设,考虑二孩政策影响,人口负增长拐点有所推迟,但总体影响不大。

  同时,这个数字对于房地产市场也是一个借鉴。房子已经很多了,人口反而越来越少了。当然,如果是改善型或者需要特殊型房地产可能还是有需求的。但是,我们现在城镇居民的住房已经达到了三百亿平米,这个数量是巨大的。并不是我们讨论的每年10个亿的销售,7个亿的库存问题,而是整个300亿存量的问题。任何东西有价值需要两个因素,第一有人需要它,第二有钱买得起。

图:未来人口-世界 朱云来图:未来人口-世界 朱云来

  从图中来看,全世界的人口,除了非洲人口还在迅速增长,其他几大洲人口和中国一样都在下降,这实际上是逐渐进入老龄化的表现之一,当然这可能也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它带来的可能影响值得注意。从长期来看,中国应积极推进其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世界经济活动,特别是非洲未来的发展。

  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

图:国际格局 朱云来图:国际格局 朱云来

  再看当前的国际格局,图中黄色部分是60多个一带一路国家,蓝色部分主要是经合组织,红色部分是西方经济合作组织里边的成员,也交错了我们一带一路的成员。绿色的几部分加起来大概是20国集团的概念,但是有两个比较大的部分是巴西、阿根廷例外。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施展的空间是要放弃其他蓝色部分的市场,还是希望通过谈判协商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假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10%的节俭原则进行调整,结果是怎样的。比如要建一个新的电场,我们消费牺牲一点,节省10%,这样就可以把这部分钱用于投资电场,这个电场投资了以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给我们的工业发展建立更好的基础。宏观经济主要是消、投、开、出几个方面以及进口替代,节省政府开支,替换更有效的投资,这样算下来大概节省1.5亿美元,按照7的汇率测算大概为10万亿人民币,这值得去思考和开拓。中国现在是83万亿的GDP,10万亿意味着比经济7%的增速还要高很多,相当于有10%增速的潜力。

  有些国家已经在做这样的事情,比如非洲,要开拓这个市场,我们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在做系统的工程,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其他先进国家有相对的优势。这可能需要长期系统的开拓,因为这些一带一路国家加起来,相当于中国人口的2倍,相当于我们的GDP的1倍。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这是一个潜在的可以开发的市场。

图:世界发展 朱云来图:世界发展 朱云来

  再看世界发展。图中,我选取的节点为1945年,主要因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人类最长时间和平也是最高速增长的时间段。世界和平能持续多久现在还不敢说,但是可以看出,从1985年第一次提出来全球化的概念到1995年WTO,到后来过了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仍然是有很系统高速发展。人口发展一直比较平和,差不多全世界每年平均1%的增长率,经济、贸易甚至对外投资都呈迅速增长趋势,这张图也反映了世界人均产值都在迅速提升,所以全球化是对经济有好处的。

  但是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比如美国?因为分配问题。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可能被商家赚走了,老百姓(43.420-0.63-1.43%)可能还因此丢了工作。

  我们生逢其时见证了经济发展最快的20年

图:文明进程 朱云来图:文明进程 朱云来

  最后,从更长远来看,从公元元年到现在,世界号称有两千年的历史,但真正迅速的发展是1800年以后,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后。农业文明持续了将近一万年,但是它的平均增长只有0.5%,农业文明主要是土地、耕地,也就是锄头、耕犁,中国那时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国,那时候印度的GDP和产能有时候比中国还会高一点,但是没有像中国这么连续发展,中国从秦始皇开始都是中央的统一的大国,而印度历史上有很多分裂的时期。

  我们很成功,但是1840年进入了工业时代,因为有了新的产品和技术,中国就不堪一击了。直到近代,系统的教育、工业化、改革开放使得我们也加入了世界的大潮。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讲我们现在是不是也面临新的挑战?城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其实是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过去农村、村庄是适合农业生产的方式,但未来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可能是数字,其实数字化不仅包含了信息还包括程序,程序是什么?程序往高说是人工智能,所有的算法也都包含在数字里头。我们这个社会能够离开这些数字以及跟数字相关的电脑设备、网络设备吗?我想大概是不能了。

  回顾整个人类文明的长河,一万年的农业文明,两千年有记录的历史,发现其实最后这20年是我们发展最快的时期。原来觉得历史很遥远,现在发现我们生逢其时,我们生逢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快的20年。未来该怎么走?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还面临很多潜在问题,包括债务、隐性金融风险、高房价以及投资错配问题。我们要不断去探索创新,才能够系统地提升人类的文明,改善大家的生活。

  中国有着无以比拟的人力资源、经济规模、产业布局和科技潜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转型升级的中国可以为世界经济发展、国际事务平衡和世界和平维护做出重要贡献。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中国经济真实情况

 中共越来越掩盖中国经济真实情况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对信息进行严格控制,即便结束所谓百年建党,这种信息控制也没有减弱趋势,反而越发严重。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从北京限制公布煤炭使用信息,中共最高人民法院裁决数据库清除政治异议人士的被判刑记录,今年同期进出中国的旅客人数减少了50倍,再到中共教育部在两年叫停近300个和外国大学的合作项目。

最新的动态是,随着中共出台的新数据安全法实施,外国公司和投资者发现,更难获得中国国内的信息,包括过去通用的供应和财务报表信息,甚至一些提供中国水域船舶位置的供应商也停止跟国外客户分享信息。

“中国一直是个大黑箱 现在变得更黑了”

国际基督教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院资深副教授纳吉(Stephen Nagy)告诉《华尔街日报》说:“中国一直是一个大黑箱。”

他说,不断消失的获取信息渠道,会让外国人更难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事,“这个黑箱变得更黑了”。

《华日》报导说,商业人士和政治分析家们认为,中国越来越多的保密行为不是单一政策结果,而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对大流行病的反应,对数据安全的日益关注,以及对世界持怀疑态度的中共政治环境。

与中共病毒(新冠病毒,COVID-19)有关的严格边境管制,包括取消航班和对旅客长达数周的隔离,使中国公民与世界的面对面交流急剧下降,加剧了跟外界的脱钩。

根据中共民航局的数据,2021年前8个月,航空公司运送了约100万人进出中国,而2019年同期运送了近5,000万人。

《华日》报导说,一些希望出国旅行的中国人说,当局拒绝给他们更新护照,或者在机场时他们被边境官员拉到一边,试图劝阻他们不要出国,说政府指示要尽量减少旅行。

2021年11月26日,在中国北京一个商业区的报摊出售的杂志照。(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官方定义敏感信息含糊其辞 人人自危

9月1日开始生效的一项新的数据安全法,规定几乎所有与数据有关的活动都要接受中共政府监督,包括收集、储存、使用和传输。

报导引述Reynolds Porter Chamberlain LLP律师事务所的驻香港律师乔纳森‧克朗普顿(Jonathan Crompton)的话说,自该法通过以来,大陆公司越发不愿意与跨国公司——覆盖金融、医疗、公共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战略领域——分享信息。

关键是当局对什么是敏感信息的定义含糊其辞,这让中国公司“人人自危”,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可以与外国伙伴分享,哪些方面不能分享。

一家大型美国科技公司的高管证实说,用于电子产品的钴和锂等金属的中国供应商越来越不愿意与境外客户分享信息,连工厂有多少金属库存,或者有多大比例的供应会被回收等细节信息都不再提供,这让外国公司的生产计划和确保遵守环境规则变得困难。

商业数据库不再对境外IP开放

中国最广泛关注的投融资数据库之一清科控股有限公司(Zero2ipo Holdings Inc.)已经停止向海外客户出售其数据,仅开放给中国用户和内部使用。

美国Harris Bricken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史蒂夫‧狄金森(Steve Dickinson)表示,他的一个美国客户要求一家中国公司提供经审计后的财务报表,以确定它是否有信用,结果遭到中国公司拒绝,理由是北京的政策规定不让他们向外国人公布财务报表。最终,美国客户不得不在没有财务信息的情况下继续推进跟中方的合作。

狄金森说,数据缺失使得希望从事在华生意的外国公司增加了上当和被骗的风险。

他以自己的经历证实,如果他人在国外办公室,访问中国的商标和企业数据库以及其它中国网站会遭遇类似的麻烦,结果他只能在中国聘请一个当地团队,负责尽职调查和知识产权工作。

象牙塔的国际学术交流萎缩严重

在学术界的转变更是匪夷所思,因为学术界曾被视为中国和西方之间接触的一个灯塔。

除了不断关闭西方学者访问中国研究数据库的权限,中国大学跟外界的学术联系和交流也越来越受限。

根据中共教育部8月公布的最新数据,它在2018年和2019年终止了286个和外国大学的合作项目,理由是其中一些项目不符合教育部的教学和指导标准。

根据9月官方网站的存档版本,消减最多项目的国家是英国、俄罗斯和美国,计算机科学、生物技术、国际经济和贸易是受影响最大的课程。

最近,中国大学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历史研究等领域的学者实行了更严格的审批程序,当他们希望到海外旅行或参加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会时,都需要首先得到当局的批准。

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在3月份的人大会议上说,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各种考虑”,加强学术控制;一些大学只允许研究人员在至少有一名同事在场的情况下与外国人交流。

放宽记者签证限制不对等 在华记者频遭骚扰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自从2020年1月疫情开始,就没有出国访问。他在11月中旬跟美国总统拜登的一次在线视频会议上,同意双方放宽对记者的签证限制。

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外国记者俱乐部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近40%的在华外国记者表示,在2020年,消息人士因与记者交谈后受到骚扰、质疑或拘留,这一比例比2019年(25%)还要高。

在过去两年中,有十几名美国记者被中共当局以签证等由驱逐出中国,川普(特朗普)政府也有对等限制中共国家媒体记者在美国的新闻业务规模。

官方裁决数据库大批删除异议人士被判刑记录

在中共庆祝百年党庆之前,已开始系统删除或隐藏异议人士被判刑的记录。外国政府和新闻组织常查询这些数据库、核实中共涉嫌侵犯人权的记录。

据为中国的政治和宗教被拘留者辩护的总部设在旧金山的对话基金会称,大约在同一时间,中共最高人民法院管理的官方裁决数据库——中国裁判文书网——清除了数千份政治敏感案件的法院文件,这些案件涉及政府所谓的“危害国家安全”、“与X教有关”的罪行以及死刑的司法审查。

中美对话基金会的创始人兼主席康原(John Kamm)告诉《华日》,中共当局拒绝公众查阅这些文件,可能是想阻止外国官员和活动家获得他们用来向中共政府施压以释放政治犯的信息。

他说:“敏感政治案件的披露率现在是零。”

“没有执政合法性 哪来制度自信

在未来经济发展上,重庆市前市长黄奇帆12月4日出席广州南沙举行的国际金融论坛(IFF)时发言说,中国经济将更为依赖国内市场,中国将开始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他强调,内循环不是“内卷化”或是“躺平”。

已有多个迹象显示,随着中国经济越发成熟,底层人士升迁的路径几乎停滞。更多的跻身上层的机会,被富人和有政治关系的精英人士的子女所获得;来自贫穷或农村家庭的孩子更难有机会出人头地。

中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承认说,中国有6亿多人平均月收入不到140美元(1,000元人民币),他们约占全国40%的人口;这一月收入比2020年生活在中国农村月平均支出还要低40美元。

纽约时事评论员唐青表示,“躺平”、“内卷”已经成为一种中国老百姓的非暴力不合作心态,党的百年气数已尽。

“中共没有执政合法性,现在就靠维稳,哪来的制度自信。”他说,“没有自信,更不可能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