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义和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义和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4月16日 星期四

圆明园为什么被烧?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圆明三园盛时全景图。
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圆明三园盛时全景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从电视上看到,一对老夫妇游圆明园,电视记者赶去问“爱国让你想起来什么”,这对老夫妇可能想起了中国过去被人欺负、圆明园被烧,也可能想起了后来“中国人站起来了”,于是激动地涕泗横流,说:“我们如今强大了,谁也不敢再来欺负我们了。”
不过,这对老夫妇似乎很有些自作多情。是的,如今中国强大了,外国人不敢再欺负我们了。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有些人不信普世价值,总跟国人贩卖“落后就要挨打”的陈货,贩卖的不嫌可耻,购买的也不知道傻帽。其实,如果真那么痛恨火烧圆明园的“鬼子”,至少应该问问为啥被烧。
1858年,大沽被占,英法联军兵临天津城下,英法俄美等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虽然丧失了不少权利,问题总算有个着落,双方还议定翌年在北京互换批准书,彻底完成法定程序。如果照双方的协议办理,导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纯属程序性的最后一步还会节外生枝(咸丰皇帝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官兵假扮乡勇,“悄悄”袭击洋鬼子。同时,他又十余次下令,要先“晓谕”洋人,先礼后兵。僧格林沁忠实执行了“悄悄击之”的旨意,但没有事先晓谕;也坚决拒绝手下大臣的劝阻,炮弹准确地落在侵略军的军舰上,打沉了四艘,打坏了六艘,其余三艘挂起白旗逃跑了。在炮战的同时,联军900人企图登陆,也被打退,联军死伤几百人)。
双方爆发了战争。战争中需要谈判。于是,打不过人家的满清朝廷,居然以谈判为借口,把以巴夏礼为首的39人的英法谈判使团给抓起来。
抓就抓了,还判这39人以“叛逆罪”(洋人叛谁的逆?)投入大牢。在被监禁的39人当中,有21人被虐待致死,18人存活下来。据说那21人死得非常惨——“被关在圆明园的俘虏就惨多了,双手被捆,整日下跪,3天水米未进,手腕处被皮绳勒得生出蛆虫。据后来的幸存者回忆说:《泰晤士报》记者鲍尔比第4天死去,尸体在牢房里放置3天,后被扔到野地里,让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脚被勒得生出了蛆虫,他看着手上的蛆虫满身蔓延,精神错乱,大叫3天,死去;一位法国犯人,蛆虫进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疯了……一个幸存者居然还在狱中数蛆来着,说,一天可繁殖1000只蛆虫……”
这些行为招来更大灾祸:翌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招致北京被占,圆明园被烧。
而续订《北京条约》,不但规定原订的《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还招来其他新损失:对英法的赔款分别由四百万两和二百万两一律增至各八百万两;割让九龙司;允许法籍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为日后连绵不断的教案种下祸根。
再说庚子之乱。八国联军进北京,两句话可以概括:
(1)这场战争由清廷一手挑起,西方各国不过是应战而已;清廷既然向西方各国正式宣战,外国联军从大沽口登陆,威逼京城,顺理成章。
(2)西方各国并无灭亡中国的打算;进军北京,除了向清廷施压之外,主要还是为了解救被困京城的各国外交官和传教士。
所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颠倒黑白,强奸历史。这场战争发生在庚子年,由“庚子之乱”引起。庚子之乱,乱自拳匪。“拳匪”是对义和团最准确的称呼,其首领(李来中、张德成、曹福田等)及骨干是不折不扣的土匪、流氓、骗子。他们以反对外国传教、铲除洋人、二毛子(汉奸)为名,聚众闹事,为非作歹。清廷被他们“刀枪不入”的骗术所惑,想利用义和拳打洋人;义和拳遂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拳匪焚烧教堂,杀害外国传教士、华人基督徒和家人,扒铁路,割电线,烧西药房,打家劫舍,杀人放火。一时间,红色恐怖(拳匪头扎红巾,腰系红带)笼罩北方几省和京都。不仅沾“洋”字的大祸临头,就是政府高官、皇亲国戚在拳匪面前都不免战战兢兢。拳匪说谁是汉奸,谁就是。“鉴别”的方法是所谓焚表,即在烛火上燃烧一张黄裱纸,纸尽灰扬,表示得到“神”的默认,此人不是汉奸,才能免祸。要想加害于人,焚表时略作手脚,此人即在劫难逃。
拳匪甚至猖獗到了闯到紫禁城里去杀“二毛子”,即思想开明的光绪皇帝。制造恐怖、疯狂排外的不仅是拳匪,还包括官军。杀外国人和二毛子杀红了眼,清军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北京街头杀害德国公使克林德和日本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对后者破腹剖心)。各国一再请求清政府保护外交官和传教士,清政府的回应是变本加厉。既而,清政府竟然昏聩到向西方各国同时宣战,派重兵围攻北京大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妄图杀尽西方在京所有的外交人员,以及躲在西什库教堂的所有外国传教士和教民。这样的政府、这样的暴民,不教训行吗?
中国近代史上,的确因为落后挨了不少打,但是更有许多的打不是因为落后而挨。一是中国人做事不按规矩出牌,比如义和团袭击外国大使馆,杀害谈判代表,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别说现代世界,就是古代中国也懂得“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二是自我封闭,不对世界开放。这道理已经不用多说,现在不用外国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搞贸易,我们就是允诺许多优惠条件还怕他们不来呢。
中国就是有这么些人,都21世纪了,还在坚持落后就要挨打,生怕被颠覆,反对对外开放,跟当年的义和团、慈禧太后毫无区别。也不想想,把昏庸的、脱离世界的、只知道要权力不懂得为民生的慈禧太后赶下台,难道就是不爱国?!
说起爱国,近年来中国大陆似乎改变了邓小平时代的外交政策。一般评论认为,邓时代的外交基调是韬光养晦。也就是遇到领土纠纷、利益纠纷都是绕着走,尽量避免对抗。以此来换取国际环境的容忍,保证经济建设。这在邓小平时代也是不得不如此。因为十年文革与国际社会格格不入,引起人们的警惕。如果不把姿态放得更低一些,怎么能偷偷地发展实力呢?当时的邓小平也只能韬光养晦。
现在,中国的实力已经增强了,可以改变韬光养晦的策略。因此而真的准备打仗了。所以人们都十分紧张,时刻警惕着不要擦枪走火。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不见得。从外部条件看,要打仗也要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不可能东西南三个方面作战。现在的中国一会儿弄一弄东边的日本;一会儿弄一弄南边的菲律宾;最近又和越南搞得不亦乐乎。这像是要打仗吗?!假设现在中国大陆真的和其中的一方打起来了,那么其他几个被挑衅的会没有任何动作?前边打着,后边还被人家抄了后路。这样的仗就是拿破仑来了也没法打,必败无疑。
从国内形势上看,也没有打仗的道理。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希望靠反腐败来重建社会信任。贪官污吏抓了一些,大部分却动不得;现在,老百姓对反腐只是看热闹,再也不能激动人心了。也许,打一仗就能激动人心。但这个想法不仅天真,而且很不现实。最近的军中反腐败揭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军队腐败到这个地步,怎么能打仗?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就是个很好的教训——所有方面看上去都绝对强大的中国,只有政治落后加上官场腐败,轻轻松松地就败得非常彻底。
现在仍然是政治落后加上官场腐败。即使军事装备上稍占优势,又怎么能逃脱甲午战争的结局!所以中国大陆根本就没有发动战争的打算,确确实实在作秀。
而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就是周边国家没有愿意占领中国。这对任何国家都不是利益而是负担。而且和中国互相挑衅的日本、越南、菲律宾,也和中国大陆有相同的目的。这就是借助于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解决自己国内的问题。但他们分寸都把握得很好,走到惊心动魄就见好就收了,绝不会走到真的打起来的地步。
那就没有危险了吗?不是。除日本之外,中国大陆、越南、菲律宾都不稳定。以中国大陆为例:内部矛盾尖锐激烈,掌握重权的大贪可能会铤而走险。除了直接造反之外,挑起中外战争以便浑水摸鱼,也是造反的另一种方式。
而在爱国主义狂热的掩盖下造反,比直接造反风险小。战争一旦发动,就没有人关注反腐败斗争了。最高当局也必须集中精力于国际斗争,无暇内顾。无论战争是胜还是败,那都是国家的事,而不是贪官污吏的胜败。他们何乐而不为?这就是所谓擦枪走火的危险。
真正的危险不是无意间的擦枪走火,而是有计划的擦枪走火。
事实上,中国大陆和周边国家并没有重大利益纠纷必须通过战争来解决;而是各国政客虽然目的不尽相同,却都是在做政治秀,而且是非常危险的战争秀。这种政治秀不会给各当事国带来任何利益,一不小心还会给各国人民带来灾难。
说到底,民族主义只被利用作为贪官煽动民粹的工具,例如造成冲突的南海油井,有几多资源最终是进入了中国大陆贪官的口袋?又有几多入了国库?又有几多真正用在中国人身上?这才是中国大陆永远不敢面对的问题。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八国联军之役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八国联军之役
庚子国变的一部分
Beijing Castle Boxer Rebellion 1900 ORIGINAL.jpg
日军英军皇城内与清军激战。
日期 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地点
结果八国联军胜利,签订辛丑条约
参战方
Yihetuan flag.png 义和团
 大清
八国联军
 大英帝国
 美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
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 意大利王国
 奥匈帝国
 大日本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朝 慈禧太后
清朝 荣禄
清朝 载漪
清朝 董福祥
清朝 马安良
清朝 马福禄 
清朝 马福祥
清朝 马福兴
美国 阿德纳·查菲
兵力
约160,000名清军、义和团士兵51,755人
51艘军舰
伤亡与损失
约15,000人约2,500人
八国联军之役指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派遣的联合远征军,以保护驻京使馆为名,与排外的义和团作战,并与一度支持义和团的清朝之间的战争。派遣的联合远征军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增至约5万人[注 1] 日军人数最多,三万数千兵过半,八国联军的行动,成功镇压义和团。义和团溃败以及一带清军的溃败,迫使慈禧太后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各国取得在北京驻军及建筑要塞特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辽东满洲平原)之权力平衡,亦受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衰落、日俄冲突等变化。

起因[编辑]

戊戌变法后的余波[编辑]

清廷自鸦片战争战败之后,在多次对外战争中又接连失利,屡屡割地赔款,列强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1],慈禧太后的愤怒情绪日渐增长[2]
1898年,在慈禧默许下,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变法,拟仿照西方制度,因守旧派反对,变法操之过急,光绪帝急于变法的成功,采纳康有为梁启超意见,跳过慈禧任命袁世凯,并要求袁世凯派新军围颐和园,被慈禧得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并打算废光绪帝另立新帝;列强多支持光绪帝,而日本英国甚至协助康、梁等人逃离中国,他们在日本逃亡时仍在继续搞反慈禧活动。事后,慈禧软禁光绪帝中南海瀛台,又因之前的条约中允许各国在华驻有军队不敢付诸行动,因而怀恨在心。
另一方面,此时清廷的割让与租借土地已不限于渔村荒地,而在工商业较发达地区,影响到当地原住民。列强发展中国的基督徒教民分化当地居民,以特权鼓励入教者,协同夺取非教徒的土地。同时当时民间以小农经济为主,工商业实力嬴弱,传统手工业面对工业国家的舶来品,从机织布匹、石化灯油乃至电讯、铁路无招架之力,所以民间对各国工商业界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心存不满之众。由此清廷与民间少有地达成一致,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

拳民暴动[编辑]

位于天津的义和团。
被严重破坏的使馆区。
义和团原为山东省一些学习神打的拳民组织,初为山东巡抚毓贤利用来抗衡教会、威吓教民脱离基督教会;后在各国压力下,清廷改派袁世凯入鲁取缔,义和团乃转移至顺天府涿州等地,京师亦渐有拳民活动。
当时,慈禧太后一改过去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开放态度,信任闭塞愚昧的守旧大臣,竟听信毓贤之言,相信团民能“神灵附体”、“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欲借助义和团之力排外[3];她派军机大臣刚毅往涿州视察,刚毅回奏称:“天降义和团,以灭洋人”[4]。在部分朝廷亲贵支持下[5],义和团开始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大举进京勤王,到处杀害外国人及中国的基督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捣毁一切外国来的东西,对任何使用“洋物”的中国人都冠以“二鬼子”的称呼,抓住就杀。

使馆区自救[编辑]

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1900年5月31日,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要求加强保护。清廷要求使馆人员离京暂避,各使馆不允,反而要求直接在北京驻军,清廷最终同意英、俄、法、美、意、日六国从天津派水兵海军陆战队349人登岸,乘火车于当晚抵北京。6月3日,德、奥又派兵83人抵京。北京东交民巷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全权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当中2000人为寻求保护之华人,外国男性400人,女性147人,儿童76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使馆内有足够水井及粮食。

联军出兵[编辑]

6月10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各国驻天津领事及海军将领召开会议后,决定组成2000人联军,未经清廷允许,由英国皇家海军中将西摩尔于次日乘火车前往北京。酿成开战的导火线。

战争经过[编辑]

一个拿着旗上写着“钦命义和团粮台”字样的义和团拳民。

先头部队进京受阻[编辑]

6月11日,日本驻清使馆书记杉山彬被刚调入京的清兵军所杀,开腹剖心。
6月11日,西摩尔率领之联军二千余人,从大沽出发,经天津向北京推进。团民拆毁天津到北京的铁路,又设下埋伏,在廊坊杨村之间包围擅闯的联军。数千团民及二千名清军(聂士成指挥之武卫前军)在廊坊袭击联军,联军死伤近四百人,只得就地防守。清廷将此役称为“廊坊大捷”。
6月12日,义和团拳民400人攻进天津租界紫竹林。
6月14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率士兵攻击围聚在使馆周围的义和团拳民,下令见义和团民杀无赦,打死约30人。
6月15日,慈禧光绪帝名义下旨,令在任两广总督李鸿章,以及山东巡抚袁世凯速入京;两人均未赴召。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对外电报中断。各国海军将领会议,决定占领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开御前会议后,发出解散拳民的上谕。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据恽毓鼎记载,此时慈禧太后收到一则洋人照会,内容包括要求她归政光绪帝(此事真伪存疑)[6];于是太后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命载勋步军统领九门提督,会刚毅、载漪载濂载澜等亲贵统领义和团。
6月20日,德使克林德代表各国前往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军神机营章京恩海伏击杀死,

清朝对八国联军宣战[编辑]

被炮击后的天津城墙
八国联军进入天津时的城门
联军进入北京通过的水门
海兰泡惨案中,俄军绑缚中国人准备屠杀
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公布《宣战诏书》,号召全国军民抵抗英国美利坚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日本俄国奥匈帝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等十一国[注 2];同时,还悬赏捕杀洋人:“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8]。义和团及官军(主要为荣禄手下之甘军)开始围攻使馆区。
6月23日,联军自大沽登陆,解西摩尔之围。
6月25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等率拳民六十多人奔瀛台欲弑光绪帝,为慈禧太后所阻而未果。慈禧太后谕荣禄停攻使馆,并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馆慰问。
6月27日,300多名威海卫华勇营代表英军对华作战,攻占了北洋军军火库,并在7月9日攻占了海关署的军火库;7月13、14二日与联军会合占领了天津城,随后又直扑北京,随联军参加了解救公使馆区的一系列战斗[9][10]
6月28日,清军复攻使馆。
7月9日,聂士成于天津城南战死。14日,联军占领天津;直隶总督裕禄兵败自杀。
7月14日,天津城失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天津地区临时军政府,管理天津。由此,天津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外国军队占领时期(直到1902年8月15日,清政府代表袁世凯接管天津政权为止)。
7月15日,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屠杀清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太后以李秉衡掌京郊武卫军,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许景澄袁昶被处死。
8月2日,联军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4日进逼北京,尽管当时京津之间的清军及拳民合计有15万之多,但联军沿途并未遭遇强力抵抗。不过时值仲夏,气候炎热潮湿,加上沿途浓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为联军进军增添了困难。
8月11日,清廷处死主和的大臣联元立山徐用仪。李秉衡于通州自杀。
8月14日凌晨,联军英、美、法、俄、日五国来到北京城外,发起总攻击——俄军东直门日军朝阳门美军东便门。俄军与日军面对的城墙较高,且遭遇的抵抗较强,各自阵亡了约100人;而美军进攻的东便门城墙较低,且离清军火力较远。上午11时,美军使用云梯,让第九步兵队带着星条旗爬上城墙,成为最先攻入外城的部队;美军虽入外城,但被清军的炮火压制,难以继续前进。英军中午始达北京,攻广渠门,至下午2时许攻入。晚上9时,俄、日军分由东直、朝阳二门突入。15日,联军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门,与清军在城内展开巷战;至当晚,联军已基本占领全城。

清廷西逃与求和[编辑]

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仓皇离京,珍妃遭投井溺毙。慈禧太后等人先逃至怀来县,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太原,最后来到西安;在西安,太后以皇帝名义下诏罪己,召庆亲王奕劻两广总督李鸿章与联军议和。并于翌年签订《辛丑条约》,得以返回北京。

联军接管北京[编辑]

8月16日,各国司令官“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刚刚经历过义和团洗劫的北京又陷于空前的痛苦之中,这是清帝国首都数百年来首次为外国占领军洗劫。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实行分区占领,北京城被划为德、英、法、美、俄、日等国占领区。
八国占领部分
北京外城
德国西北区
美国西南区
英国东南区
北京内城
日本东城及西城的北部
俄国东城的南部
德国东城的南部
英国西城的南部
法国西城的中部
意大利东西城各占一块
不包括“紫禁城”的皇城
英国、日本、德国皇城东部
美国、意大利、法国、俄国皇城西部
8月17日,联军的代表见面,认为联军应该继续战斗直到把北京乃至全国的反抗力量粉碎,随后对义和团及抵抗的清军进行了残酷的报复与屠杀。
8月28日,八国联军行军穿越紫禁城,象征性地展示联军完全占领北京,清廷对此提出抗议,联军承诺不会占领紫禁城,但如果行军穿越遭到抵抗的话,可能会摧毁紫禁城,后清廷屈服开门。[11]

剿灭义和团[编辑]

战后被立枷处死的义和团拳民。
9月,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清。德军在北京陷落之后两个月才到达中国。德皇威廉二世7月2日发布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注 3]威廉二世的这段讲话是对5世纪匈奴入侵欧洲的回忆。后来这段话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英国人借用来贬损他们的德国敌人。德军四处掳掠,而备受批评。
此后联军陆续增兵至十万[12],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甚至进入山西境内。同时,俄国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分六路进占南满洲

和谈缔约[编辑]

各国代表在《辛丑条约》的签署。
10月4日法国向各国提出备忘录,包括惩凶、赔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区驻军、毁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后来又加入了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三国。
翌年(1901年)正月,清廷惩治“拳乱”罪首:端亲王载漪、辅国公载澜发配新疆;庄亲王载勋、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等人勒令自尽;时任山西巡抚毓贤、礼部尚书启秀等人处斩。四月,派醇亲王载沣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谢罪;同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八国联军之行动,以清政府与十一个国签订《辛丑条约》告结;条约正文及附件十九项,于1901年9月7日正式签署,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以当时中国人口每人一两计),年利息4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利合计共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以中国关税盐税作担保,此即“庚子赔款”[注 4];此外,清廷承诺毁弃大沽口炮台,允许列强在北京、天津、山海关等地驻军,造成京师门户洞开,亦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出现在平津一带的原因。和约缔结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外,其余撤退,但因不包括俄国独自出兵的部分,造成1904年日俄战争争夺满洲的原因。
战后西方各国陆续退还庚子赔款。美国获赔款2444万;它将尚未支付的1078万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用于教育层面。其它各国(日本、俄国除外)纷纷效仿美国,退还赔款。一些退款被中外双方用来加强中国的公共建设;如英国退还的赔款用来于兴修中国铁路。

战役勋章[编辑]

大英帝国对于参战的海军与陆军人员授与第三次中国战争勋章,对三场战役的参战者授与勋扣:“大沽口炮台之战”、“使馆区自救”、“使馆区解围(包括西摩尔远征北京之战)”。[13][14]

影响[编辑]

清统治体制变动与中国衰弱[编辑]

华北大乱之际,东南各省督抚自行宣布中立;从此清中央政府权威低落,汉族有力疆臣抬头。
慈禧太后发动第三波政治变革清末新政(1901-1908):建立36个师团新军,新设商部(商工业省),奖励实业;设置学部(教育部),改革教育,公布学制与设立学校,派遣留学生到日本[注 5],废止科举考试,1906年答应模仿日本实施宪政,1908年宣布模仿日本明治宪法的大纲,并在各省成立咨议局(地方议会)建立以日本为范本的主权国家。

远东列强势力变动[编辑]

俄国除了与随联军进攻北京外,更另外从南北两路派二十余万人进占满洲。北路俄军8月攻占黑龙江将军驻地齐齐哈尔,至9月占领吉林乌拉驻地吉林;南路8月占据营口,10月占领盛京,10月6日两军会师,占据了南满全境。
1902年,英国为防范俄国南下,图以日本作为牵制,乃与日本缔结同盟。日俄两国围绕着朝鲜归属及南满洲利权等问题角力,终于引爆1904-1905年间的日俄战争

八国联军的报复[编辑]

樊国梁。
八国联军战争期间,德军、俄军、法军有杀害拳民、强奸[15]、抢劫、烧毁等暴行。
北京樊国梁教士被指控发出“布告”容许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围后八天之内抢夺生活必需品,规定抢夺不满50银两的,不用上缴;超过50银两的,应负责偿还,或交教堂处理[16]。樊国梁在《纽约时报》发表声明,否认下令抢劫,而是因为当时有店无人,无法购买生活必需品,才自行搬走,但他下令要登记拿走多少,事后依记录付了款[17]
根据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文的揭露,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梅子明在美国第六骑兵团陪同下,在北京周边地区搜寻拳民,处死了义和团拳民[18]。另外,《纽约太阳报》在1900年12月24日报道中引用梅子明的话,指控非其所属的天主教除了收取赔偿金以弥补损失外,还要求以命抵命,用人头换人头;在任丘,有680名天主教徒被杀,所以他们要求680条人命相抵[19][20]

注释[编辑]

  1. ^ 数字统计不一。按唐德刚《晚清七十年》,8月中从天津进至北京的部队其实只有七国(当中两国只为象征式的掌旗兵)约一万六千人,分别为:帕军八千人,俄军四千八百人,英军(主要为锡克兵,及少数威海卫华勇营)三千人,美军二千一百人,法军八百人,奥国五十人,意国五十三人。
  2. ^ 实际上,该诏书未曾按现代外交惯例,交予各国使节。所谓“宣战诏书”只是号召全国军民抵抗侵略的动员令,而非宣战书,在这场战争中,列强始终没有向中国宣战,中国也始终没有对列强宣战,双方甚至一直都没有断绝外交关系[7]
  3. ^ (德语原文: Ihr wisst es wohl, ihr sollt fechten gegen einen verschlagenen, tapferen, gut bewaffneten, grausamen Feind. Kommt ihr an ihn, so wisst: Pardon wird nicht gegeben. Gefangene werden nicht gemacht. Führt eure Waffen so, dass auf tausend Jahre hinaus kein Chinese mehr es wagt, einen Deutschen scheel anzusehen. 这个演讲有两个不同的版本,详细参见讨论页
  4. ^ 其中俄国索取最多,达一亿三千余万两,近全额的百分之三十;美国后来在中国驻美国公使梁诚努力交涉下,退还近一半的庚子赔款,用于创办清华大学
  5. ^ 战后日本成为中国留学主要目的国,人数由1901年仅280人激增至1906年的18,000人。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二章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瓜分中国的危险> 瓜分中国的危险-割地狂潮:"在三国干涉以后,德国要求在中国取得一处海军基地作为酬劳,它列举了所有其它列强都在东亚拥有基地的事实,如英国之在香港,法国之在东京,俄国之在海参崴等。中国拒绝了这个要求。但在1897 年德皇访问俄国时,他得到沙皇含糊其词的诺言,即让德国占领山东省的胶州。德国人随后便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害(在1897年11月)为理由占领了胶州,迫使中国当局签订一项为期九十九年的租借条约,并取得了在山东境内建造两条铁路的特权。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受此事鼓舞,争取到沙皇对占领旅顺口和大连计划的支持(维特对此举持异议,但被驳回)。1897年12月,俄国借口保护中国不受德国的侵略,将这两个港口强行占领,又在次年3 月迫使中国租出旅顺和大连(为期二十五年),同时强迫中国让它从中东铁路修建一条南满铁路抵达这两个港口,然后向西通至营口,向东通至鸭绿江。"
  2. ^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二章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瓜分中国的危险>义和团起义:“1860年英法的入侵,使清宫廷逃到热河,随后又败于法国人和日本人之手,在1897—1898年外国又竞相向中国要求割地,并发展教民巩固特权:这些都使太后有充分理由怨恨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