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女兒為父親守靈的祈禱:
爸爸:一別巳無再見,三生有幸做你的女兒,我們父女相聚四十四載,我雙膝跪地送你迴歸蒼茫大地,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眼之所看,皆是遺憾。來日並不方長,一別再無歸期,人走生老三千疾,唯有思念不可醫,從此相見夢裡邊,你長眠,兒長念。願天堂一地安好!願來世我們還能相見,繼續做你的女兒,你就出一趟遠門,遠到我要過完這一生才能相見。
今生緣絕於此,來世再續父女情!
親愛的父親一路走好!
李克強總理女兒為父親守靈的祈禱:
爸爸:一別巳無再見,三生有幸做你的女兒,我們父女相聚四十四載,我雙膝跪地送你迴歸蒼茫大地,目之所及,皆是回憶:心之所想,皆是過往;眼之所看,皆是遺憾。來日並不方長,一別再無歸期,人走生老三千疾,唯有思念不可醫,從此相見夢裡邊,你長眠,兒長念。願天堂一地安好!願來世我們還能相見,繼續做你的女兒,你就出一趟遠門,遠到我要過完這一生才能相見。
今生緣絕於此,來世再續父女情!
親愛的父親一路走好!
发布于:广东省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同志,近日在上海休息,2023年10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0月27日0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1982年,李克强曾为同学写下此临别赠言。在任期间,他也说过许多接地气、深入人心的话语,我们在此整理了一些语录,缅怀他过去对中国经济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关切。
01
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
“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6年7月5日-6日,李克强飞赴安徽、湖南、湖北察看防汛,为了民生蹚深水。(图/中国政府网)
02
稳就业,保民生
“我们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叫作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它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6年4月26日,正在四川考察的李克强26日上午走进成都市益民菜市东苑店,看“菜篮子”供应,询问肉价、菜价涨跌,于市场末梢中了解物价情况。(图/@新华视点)
03
削权要触动利益,
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提问。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提问。(图/中国网)
04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0年1月27日,李克强赴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图/中国政府网)
05
开放对各国如同空气对人一样,
须臾不可离
“关起门来搞发展行不通,那就回到了农耕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我们会继续扩大与世界的合作,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措施。开放对各国如同空气对人一样,须臾不可离,否则就窒息了。”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5年7月,李克强访问法国,与法国总理合影。(图/中国政府网)
06
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
“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李克强答记者问。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李克强答记者问。(图/新华社)
07
避免起重脚,
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钱是可以生钱的,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22年1月27日,李克强在尘土中听取甘肃防沙治沙工作汇报。(图/新华社)
08
人在做、天在看,
权在用、云在看
“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权力的运行也要上网,要留下痕迹,这样可以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问题。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问题。(图/央广网)
09
基础打牢可触类旁通,
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
“我想对青年学生说几句话,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所谓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我们把基础打牢了,才能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在北大和学生合影。(图/@新华视点)
10
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
一览无余
“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问题。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央视新闻公众号)
1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全面、可及性强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在这方面,也要靠结构性改革。政府不唱‘独角戏’,鼓励社会资本、外商投资一起干。”
——2015年9月9日至11日,在新领军者年会(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特别致辞中,李克强提到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国务院常务会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频繁阐释这一关键词。
2016年10月12日,李克强来到深圳湾创业广场,参观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相关主题展示,用“爱”的手势为听障创业团队加油。(图/@新华视点)
12
有权不可任性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这一概念。李克强谈到“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时说,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图/新华网)
13
没有就业,
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
“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2年8月16日至17日,李克强来到深圳考察人民就业、创业情况。(图/央视新闻联播截图)
14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1年4月19日,李克强在四川考察时来到广元沙河镇小学,了解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情况。(图/中国政府网)
15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也应是“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是‘道德经济’。”李克强强调道,“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积累,虽然其中也有糟粕、更遭受过破坏,但其主体和精华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2015年2月9日,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与130余位参事、馆员及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举行座谈,畅聊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认为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深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4年11月,李克强来到浙江大学考察文化工作。他强调,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必须要有坚实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作基石。(图/中国政府网)
整理 | 张思琪,编辑 | 钟凡舒
今年1月15日是杰出的革命社会主义领袖罗莎·卢森堡遇害101周年纪念。本文由爱尔兰社会主义党(ISA爱尔兰支部)首次发表
Eleanor Crossey-Malone(ISA爱尔兰支部)
文中探讨了她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的捍卫,以及面对着当时日益机会主义和改革主义的的德国社民党领导层,她对于革命改变的必要性之坚持。
为祭奠罗莎·卢森堡的死亡,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莱昂·托洛茨基在德国的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里,提到了第一次看见她的情境:
“她登上了代表大会的讲台,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化身。以她的逻辑与讽刺作为武器,让她最公开的反对者都沉默了。”
——托洛茨基,《卡尔·李卜克内西与罗莎·卢森堡》,1919年
卢森堡以她对改良主义思想的挑战而闻名。她是一名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革命观的阶级战士,同时还是一位坚定地支持工人斗争的乐观主义者。即使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领导者们的历史性背叛,她仍对工人斗争与胜利抱有信心。
卢森堡于1871年出生于波兰,是一位犹太人后裔。从15岁起,她就活跃于社会主义政治中,协助组织罢工。她发表了一篇关于波兰工业发展的博士论文,是当时为数不多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之一。在德国期间,她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德国社民党成立于187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社会中拥有群众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之一。抵达柏林后,她成为一名记者,同时在党组织的培训中心里教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歧
在卢森堡的年代,欧洲许多社会主义运动都声称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联系,其中包括第二国际党——当时被称为“社会民主”的一群由不同国家内的社会主义政党所组成的组织。即使是那些篡改了或完全放弃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政党,也常常需要通过在口头上支持马克思主义,来使他们的思想合理化。但是,这些国内政党和国际组织实质上成为了有着明显不同的观点和方式的平台。这些分歧最终展现为国际组织内的两个不同阵营,特别是在俄罗斯和德国的政党中,这些分歧展现得最为显著。
革命社会主义者是这场争论的一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党。他们了解到最终必须资本主义系统割离,同时工人阶级必须从资本主义阶级中夺取经济和政治权力,他们以这个立场介入在工人和被压迫者的日常斗争中。资本主义本质就是一个危机不断的制度。它会一而再地为工人的新起义创造条件。然而列宁特别指出,为了确保他们的胜利,必须做好准备 ——通过在革命党内组织起来,同时保证党能成为工人的利益而开战独立战斗的工具。布尔什维克党人将工人革命视为一种活生生的发展,并力求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变革的需要。
改良还是革命?
第二国际内部争端的另一派,是反革命观点的支援者。这种观点被总结为改革主义意识形态。另一名德国社民党的成员,爱德华·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成为第一个对这一倾向作出理论表达的人。在他的著作《进化社会主义》(1899年)中,他挑战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最深刻的观察。伯恩斯坦声称,资本主义不是本质上是一个容易触发危机的体系,反之,它有着维护自身稳定的能力 ——它的“适应机制”可以使之克服其自身的矛盾,从而去规避革命性和系统性变革的需要。他认为,工人阶级并不是社会主义变革的引擎,而应该是通过组织工会和争取改革的反式,帮助资本主义制度适应和避免危机。
伯恩斯坦认为,只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迎来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者对政治权力的追求不再是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也不再是刺激工人独立运动的平台,而是其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卢森堡并不反对资本主义内部的改革。她完全赞成工人阶级为改善他们的权利和条件而斗争。然而,她并不把这场斗争本身视为目的,并驳斥了资本主义这一体制是可以改革的观点。
卢森堡在伯恩斯坦的书中,看到了他与马克思主义的戏剧性决裂。这种分裂具有深远和危险的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整个工人运动,并颠覆整个欧洲发生的剧变。她写了《改良还是革命》一书做为回应,在其中她解构了伯恩斯坦的论点,也披露了其弱点。她驳斥了关于信贷制度今后能避免陷入危机的错误观点。这一观点在未来,2007-2008年的经济崩盘,也就是所谓的“信贷紧缩”中得以证实。她提出所谓的信贷制度,实际上即是允许企业在崩溃前背负巨额债务,会让危机变得更加影响深远且更具破坏性。
伯恩斯坦在辩论中声称,无论每个群体设想什么道路,他们最终都将支持社会主义的目标。而卢森堡质疑到,如果工人的斗争导致改革,能在使工人富裕起来的同时加强资本主义制度控制,那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会成为必然的呢?工人阶级及其组织又将如何立即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种子和支持资本主义的支柱?她恰当地提出的:
“…那些提出支持立法改革、反对征服政治权力和社会革命的人,并没有真正选择一条更安稳、更平静、更慢的道路,来以达到相同目标。相反,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目标。他们并非如他们表面所说的却选择建立一个新社会,而是主张对旧社会进行肤浅的改造。”
—— 《改良还是革命》,1900年
改良主义的根源
卢森堡指出,这些思想来自党内领导层的学术阶层,他们掌握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希望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斗争中最尖锐的武器——从党内广大工人的手中夺走。而这不仅仅是因为担心改革主义领导层会暴露得不够。伯恩斯坦的理论并不能反映工人阶级的观点,而是中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入侵。由于中产阶级位处在社会中的夹心位置,他们会分成一方支持资本主义,和另一方对大资产阶级怀有敌意。
伯恩斯坦的思想最终表现了中产阶级的一种不可能的期望,即资本主义的致命矛盾可以简单地自我调节,而无须经过精英阶层(拥有私有产业,从工人劳动中获取利润)与工人阶级(一方面出卖劳动制造巨大的财富,一方面却没有自己的生产手段)之间的冲突。这些想法也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在社民党日益壮大并愈加官僚化的情况下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后来,卢森堡也曾与那些比表面上声称支持她在《改良还是革命》中政治立场的人发生冲突,其中最受人关注的一位,是社民党的主要理论家卡尔·考茨基,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教皇”。在1910年,卢森堡写了一篇关于“群众性罢工”问题的文章,作为争取选举制度改革的手段,去反对德国那些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普鲁士的大地主(《下一步》1910年)。对卢森堡来说,这样的罢工运动是“我们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部分表现”。
考茨基反对这一立场,这反映了保守派不愿去疏远日益官僚主义和改良主义工会领导人的想法。他挑战资本主义统治的策略是,让社民党在“消耗战”中逐步“积累力量”。然而归根结底,这反映了他自己对工人阶级的群众斗争缺乏信心,以及社民党的很大一部分人正在脱离反对资本主义的必要革命斗争。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有这些政治分歧都变得愈加明显。
资本主义与战争
马克思主义解释了资本主义系统本质上便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根源在于不同国家资本主义阶级之间的紧张关系。1914年,这种革命性的观点系统性地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根本上代表了竞争资本主义阶级的斗争,特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是为了通过征服和利用世界市场牟利。统治阶级愿意派遣数百万工人阶级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相互屠杀。然而如果劳工领袖支持战争,那就意味着工人组织服从于保卫国家资本主义阶级及其制度。卢森堡和布尔什维克一样,坚决反对战争,呼吁在国际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结束一切战争。
革命社会主义者和改良派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思想冲突。所有在交战国内的民族主义宣传都在传播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战争是必需的,是为了保卫“祖国”内所有阶级人士的利益。所有左翼力量在这时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要求他们屈服于这一想法。然而,虽然第二国际的成员党达成一致反对战争,实际上考茨基和社民党内的改良派认为,在战争结束之前,不能为社会主义而斗争,这实际上意味着他们并不反对战争。
卢森堡很清楚,放下阶级斗争,就等于放下唯一能够结束战争的工具,实际上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在1917年的10月革命里做到了——同时于之后的所有战争亦是如此。所以最终卢森堡和李克卜内西被迫退出社民党,成立了名为斯巴达克斯同盟的独立组织——以古罗马奴隶起义的著名首领斯巴达克斯的名字命名。
革命的建立
1917年,俄罗斯爆发了大规模罢工,推翻了沙皇独裁统治,并发展成推翻改良派临时政府的一场革命。在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领导下,俄罗斯革命取得了成功。与社民党不同,他们不是一个简单地声称坚持马克思主义,却在同时同时适应体制,并越来越接受改革思想和方法的政党。自成立以来,他们一直是一个为革命做准备的组织,并在工人阶级中建立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其领导和干部都是认识却经过考验的战士,在20世纪初,他们在俄罗斯与沙皇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共同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也许罗莎·卢森堡一生中最大的悲剧,就是她没有在德国或波兰(她在那里也很有政治影响力)建立这样的组织。毫无疑问,她是一位勇敢的战士,在战前时期打击堕落的社民党改良主义这方面,她的声音很明确。然而,她的思想并没能通过一个组织来表达出来,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形式,原本可以在德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阶层中建立一个重要基础。然而直到战争时期,以及1918年12月德国共产党(KPD)成立时,她才试图纠正这种情况。即使德国共产党仍吸引了不少杰出的革命阶级战士,但它缺乏经验,缺乏德国工人阶级的充分支援,无法发挥决定性的领导作用。
当然,对卢森堡的上述批评,需要考虑到其所身处的历史背景中。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一个独特的革命社会主义党在社会主义斗争中的重要作用,才真正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在此之前,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德国社民党才是工人挑战资本主义的典范组织。
鉴古知今
今天,社会主义变革的急迫性与工人意识和组织水准低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2007-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全球资本主义陷入长期衰退,并标志着工人工资和工作条件受到新的冲击,但与此同时,它促使工人采取行动去捍卫自己的工作、工资和条件。工人和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寻求解决办法,并将眼前的问题联系起来,例如削减公共服务、住房不足、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制度本身。这一波激进主义浪潮也在世界各地的新左派编队中找到了政治表达,并为英国的科尔宾(港:郝尔彬,台:柯宾)、美国的桑德斯、法国的梅朗雄(台:梅兰雄)提供了巨大的支援。经历过经济危机以来,人们开始思考工人党应该如何组织、如何为社会主义变革而奋斗等的问题。
然而,与紧缩政策和对工人的攻击齐头并进的,是削弱妇女、LGBTQ+人、移民和族裔群体权利的推动,像特朗普(台:川普)这样的人,错误地将生活水准和工资降低归咎于制度之外,并归咎于其他受压迫群体。今天,一个革命性社会主义政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作为阶级斗争的记忆体,把斗争重新集中到应有的目标上。革命社会主义者的做法是,把一切对工人的攻击和一切压迫的根源,追溯到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代表,从而建立团结统一运动,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变革。
我们可以从罗莎·卢森堡的思想,以及她的生死事件中吸取很多的教训。向保守和民族主义思想屈服、不加批判地采取两害取其轻的做法、或将我们的愿望局限于更仁慈的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者来说仍然非常现实的压力,特别是在一些新一代工人重新面对这些思想的时候。然而,这些忽视工人摆脱过去的束缚和领导的压力,特别是在新一代中,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被完整地放弃。卢森堡之死和德国革命的失败,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强大的革命领导层在整个工人阶级中扎根,建立一个充满活力和强大的民主集中组织,历史将会如何发展?1918/19年的悲剧表明,这样的一个政党是绝对必要的。
罗莎·卢森堡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她向统治阶级和与他们合作破坏工人阶级革命活动的劳工领袖发出警告。她不朽的话语将以新的力量重生:
“你这个愚蠢的走狗!你的’命令’不过建立在流沙之上。明天,革命将’再次崛起,并挥击它的武器’,而令你感到惊恐的是,它将用喇叭高声宣布:我是过去,我是现在,我是未来!”
—— 《秩序于柏林恢复》,1919年
1919 年,从杂货店货架上挑选自己的产品的概念非常流行。但一位名叫 Theodore Pringle Loblaw 的安大略男子从中看到了希望
由杰米布拉德本撰写
2019 年 1 月 16 日
分享
一张印有 Loblaw Groceterias 形象的明信片,于 1919 年 6 月在多伦多 Dundas Street West 2923 号开业。(Loblaw Groceterias Limited/wikipedia.org)
这就是 1919 年在安大略省买杂货的感觉:你会去一家小商店。你会选择你想要的产品——它们放在柜台后面或从散装桶中量出——然后店员会组装你的订单。但购物体验即将改变。
三年前,Piggly Wiggly 在田纳西州孟菲斯推出的自助服务是一个激进的想法,但多伦多杂货商Theodore Pringle (TP) Loblaw看到了它的前景。自 1890 年 18 岁来到这座城市以来,他一直从事该行业,并于 1910 年开设了他的第一家商店。那家商店发展成为一家传统的全方位服务杂货连锁店 Loblaw Stores,他一直经营到 1919 年初,当他退出企业为安大略联合农民工作(这些商店很快被出售并成为未来竞争对手 Dominion 的一些最早地点)。通过去美国旅行,他了解了这种新模式,该模式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适合没有时间等待服务的购物者将节省的成本转嫁给客户。
1919 年 6 月,当 Loblaw Groceterias 在多伦多 Dundas Street West 2923 号开业时,顾客们体验到了一种全新的经商方式。通过旋转栅门进入后,他们拿起了一个篮子。“在前面,”加拿大杂货商在 1919 年 12 月报道,“货架上摆满了瓶装和罐头食品,它们的名字家喻户晓,都清楚地标有价格。再往前走,你会发现茶、咖啡、精美饼干和奶酪,都包装好准备带回家,每个包裹上都标有数量、每磅价格和毛额,因此无需咨询销售人员。” 在商店中间,购物者可以找到干果和冷藏商品;背面包含从面粉到肥皂的各种物品。在选择了自己的商品后,顾客会进行结账,购买的商品会被打包。
该公司在整个 1920 年代在安大略省扩张,并在布法罗和芝加哥开设了部门。一则宣传 Loblaw 于 1925 年 12 月 18 日在伦敦首次亮相的广告宣传了其自助服务理念的优势:“通过我们的自助、现金和自运系统进行大量谨慎和高效的购买和销售,减少了我们的间接费用,以最低限度,使我们能够以惊人的低价销售高档食品。您会对 Loblaw Groceteria 感到满意——它的清洁、整洁、便利将吸引您。选择商品会很容易;您可以花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没有人会催促购买——简而言之,购物将成为快乐的源泉。热衷于尽可能增加收入的热心买家,特别受邀参加我们的开幕式。来,环顾四周,检查货物;所有这些都清楚地标明了我们杂货店的低价。”
开店第一天就有 6000 多名顾客通过了闸机。
1928 年 10 月,该公司在多伦多的巴瑟斯特街和舰队街开设了价值 150 万美元的装饰艺术总部大楼。该场地包括行政和仓库空间、面包店、食品包装设施、咖啡烘焙店、铁路侧线和员工娱乐设施(包括保龄球馆和表演厅)。向公众提供了旅游服务。
不过,TP Loblaw 未能参加开幕式:那个夏天,他在被从马上摔下来后,大腿骨折了。不久之后,Loblaw 几乎死于肺炎,他重新评估了他的财务状况。他决定出售他的部分股份,以确保公司能够生存下来并为美国业务筹集资金,从而为总部位于纽约的金融家美林、林奇和公司提供了一个选择权。1929 年秋天,他们达成了一项将 Loblaw Groceterias 与 Dominion 合并的协议:Dominion 总裁 William Pentland 将管理合并后的公司,而 Loblaw 将担任董事会主席。尽管 Dominion 的股东批准了它,但那年 10 月的股市崩盘,加上 Loblaw 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最终扼杀了这笔交易。
1932 年,该连锁店测试了一种名为“Meateteria”的新概念。在多伦多的六家商店,顾客可以从冰箱里购买用玻璃纸包裹的肉——无需在肉店柜台停留。次年,多伦多 Bloor 和 Brock 街的一家新店提供了机械喷水等功能,以保持农产品新鲜。
Loblaw 将他的财富投向了慈善事业。1926 年,他捐赠了 100,000 美元,在艾利斯顿建立了史蒂文森纪念医院,这是他在附近长大的社区,并在那里经营着一个农场。三年后,他和他的长期商业伙伴约翰·米尔顿·科克(John Milton Cork)捐赠了 100 万美元,为多伦多西部医院建造了一座新大楼。他曾在 Kiwanis Club 和 YMCA 的多伦多分会担任执行官,后来将他的钱用于为贫困的年轻人建立计划。
1933 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洛布劳在遇到了相信与基督教神有密切关系的牛津集团的哲学之后,经历了一次精神重生。他在许多教堂和慈善机构(例如救世军旅馆)发表演讲,以传播他觉醒的信息。在他于 4 月 2 日死于脑膜炎前几天写的最后一篇日记中,Loblaw 写道:“把你的生命完全献给上帝,意味着在商业上的诚实,在教会中的真诚,雇主之间的同情。和员工,在社会生活中的纯洁和正派,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认真。”
在 Loblaw 去世时,该连锁店在安大略省拥有 107 家门店,在纽约州拥有 50 家门店(该公司一直活跃在美国,直到 1995 年出售其在新奥尔良和圣路易斯的全国门店)。科克担任总裁并经营公司直到 1947 年,当时他将大量股份出售给食品大亨 W. Garfield Weston,后者在科克于 1957 年去世时控制了 Loblaws。在第一家商店开业一个世纪后,Loblaw Companies在加拿大各地经营着超过 2,300 家企业和特许经营店。
资料来源:加拿大传记词典,第 XVI 卷 1931-1940 年;1919 年 12 月 26 日和 1933 年 3 月 24 日的《加拿大杂货店》 ;1933 年 4 月 8 日的《金融邮报》;1933 年 4 月 3 日的《环球报》;1925 年 12 月 17 日和 1925 年 12 月 19 日的伦敦自由报刊;以及 1929 年 11 月 13 日和 1932 年 4 月 4 日的《多伦多每日星报》。
Jamie Bradburn 是多伦多的作家/研究员,专门研究历史和当代公民事务。
Loblaws 杂货店图像小部件的档案广告
罗曼诺夫家族的驱逐 是 1917 年革命后被推翻王朝成员的逃亡。
俄罗斯皇室的幸存成员及其肮脏和非法的亲属以各种方式离开了该国的边界。两条主要航线是穿越芬兰或穿越黑海的航班。
https://vimeo.com/261295886 采访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罗曼诺夫大公,录制于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