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图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图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打破真正的邪恶轴心:如何到 2025 年推翻世界上最后的独裁者/马克·帕默 (Mark Palmer) 的目录。


书目记录和国会图书馆目录中相关信息的链接。 注:内容数据是根据出版商提供的出版前信息机器生成的。内容可能与印刷书籍有所不同,或者不完整或包含其他编码。

 柜台

<h2>内容</h2>
	致谢 000
	介绍 000
1 真正的邪恶轴心000
		独裁者的未来 00
		民主世界 00
2 驱逐最后 45 名 000
		现代世界的力量 000
			民主促进:全国第一 
				安全优先级 000
			使用武力 000
		制裁独裁者,而不是人民 000
			呼唤出发 000
			执行离境 000
			团结的新基础:民主的商业社区 000
3 民主社区和民主党 000
		国际电力新架构000
		自由核心小组 000
		全球安全联盟和自愿 000 联盟
		国际刑事法庭 000
		国际议会合作 000
		民主君主000
		非政府维度 000
		赌注 000
4 开放封闭社会 000
		总统领导力 000
			策略000
			资金和本地存在 000
			民间民主促进会
				机构 000
		在独裁统治下促进民主的局外人工具箱 000
			选举监测 000
			交流 000
			大学和学术机构 000
			青年法官和律师 000
			军事、情报、执法干部000
			访问 000
			会议 000
			免费新闻、海报、按钮以及制作它们的方法 000
			语言和其他在场计划 000
			电影、广播和电视 000
			互联网000
			私人倡议 000
5 民主发展计划和行动计划 000
		民主成长的阶段 000
			阶段 1:初始步骤 000
			第 2 阶段:中途之家 000
			阶段 3:真实的事物 000
		谁将进行国际独裁统治	
			民主中心 000
		为什么要参与?000
6 大使馆作为自由之家,大使作为自由战士 000
		非凡的创意机会 000
			到达 000
			地方个性和人民心声 000
			大使上街000
			重要通讯链接 000
			大使馆作为竞选总部 000
		直接与独裁者打交道 000
			多瑙河上的独裁者圆舞曲 000
			立体对话000
		大使在行动 000
			智利的巴恩斯:职业外交官 000
			肯尼亚的 Hempstone:流氓大使 000
			布达佩斯大使 000
7 非暴力力量的使用 000
		驱逐独裁者 000 的两阶段运动
			第一阶段:沟通和组织 000
			第 2 阶段:面对和驱逐 000
		人民力量:两个战场 000
			菲律宾 000
			击倒米洛舍维奇 000
		附录:非暴力行动的方法 000
8 最不想要的 45 个 000
		个人独裁 000
			伊拉克萨达姆侯赛因 000
			Isaias Afwerki, 厄立特里亚 000
			Teodoro Obiang Nguema Mbasogo, 赤道几内亚 000
			伊德里斯·代比,乍得 000
			Gnassingbé Eyeadéma, 多哥 000
			Pal Biya, 喀麦隆 000
			查尔斯·泰勒,利比里亚 000
			Lansana Conté, 几内亚 000
			罗伯特·穆加贝,津巴布韦 000
			穆阿迈尔·卡扎菲,利比亚 000
			Joseph Kabila, 刚果民主共和国 000
			Musa Sude Yalahow, 索马里 000
			伊斯兰卡里莫夫,乌兹别克斯坦 000
			Saparmurad Niyazov, 土库曼斯坦 000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 000
			Imomali Rakhmonov, 塔吉克斯坦 000
			Askar Akayev, 吉尔吉斯斯坦 000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白俄罗斯 000
			柬埔寨洪森 000
			Maumoon Abdul Gayoom, 马尔代夫 000
		君主独裁者 000
			Abdullah bin Abdul Aziz Al Saud, 沙特阿拉伯 000
			Qabus bin Said al-Said, 阿曼 000
			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卡塔尔 000
			Zayed ibn Sultan an-Nahyan,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000
			Hassanal Bolkiah Mu'izzadin Waddaulah, 文莱 000
			Jigme Singye Wangchuk, 不丹 000
			斯威士兰姆斯瓦蒂三世 000
		军事独裁者 000
			Omar Al-Bashir, 苏丹 000
			佩尔韦兹·穆沙拉夫,巴基斯坦 000
			丹瑞,缅甸(缅甸)000
			皮埃尔布约亚,布隆迪 000
			Abdelaziz Bouteflika, 阿尔及利亚 000
		共产主义独裁者 000
			江泽民,中国 000
			金正日,朝鲜 000
			农德孟,越南 000
			Khamtai Siphandon, 老挝 000
			菲德尔·卡特罗,古巴 000
		执政党独裁者 000
			胡斯尼穆巴拉克,埃及 000
			巴沙尔·阿萨德,叙利亚 000
			Zine el-Abidine Ben Ali, 突尼斯 000
			何塞·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安哥拉 000
			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也门 000
			让-贝特朗·阿里斯蒂德,海地 000
			保罗·卡加梅,卢旺达 000
		神权独裁者: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伊朗 000
9 到 2025 000
		亚洲000
			中国000
			朝鲜 000
			缅甸000
		“斯坦”、中东和北非——世界的心脏 
			民主黑暗000
			巴基斯坦000
			乌兹别克斯坦000
			伊朗000
			伊拉克000
			海湾国家及其他地区:民主君主 000
			巴勒斯坦和黎巴嫩 000
			埃及000
			阿尔及利亚 000
		撒哈拉以南非洲 000
			津巴布韦 000
			刚果-金沙萨 000
		欧洲和美洲最后的独裁者 000
			白俄罗斯 000
			古巴 000
	尾声和行动议程 000
	
	注释 000
	指数 000
	关于作者 000
			
 

本出版物的国会图书馆主题标题:独裁、政府、抵抗、民主化、预防恐怖主义

2021年6月12日 星期六

《八月炮火》一本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肃史书

 《八月炮火》是一本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严肃史书,由美国著名女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撰写。原书1962年在美国出版后,就引起了美国学术界和政界的重视。《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L·夏勒如此评价此书:“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美国总统肯尼迪也曾以此书作为外交礼物赠给外国友人,并向多人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

然而,此书究竟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7月28日正式打响,《八月炮火》重点就是展示战争爆发后一个月左右德法之间那段跌宕起伏、精彩纷呈而又鲜为人知的战争历史。

《八月炮火》

德皇威廉久有称霸欧洲大陆的野心,早就制定好入侵法国的“史里芬计划”;法国人自1870年色当大败之后,对邻居德国就耿耿于怀,数十年来一直在卧薪尝胆,等待着时机雪耻,也制定好了志在复仇的“十七号计划”。

从战前双方的计划分析,德国人就已经占尽先机:“史里芬”计划核心是模仿古代汉尼拔在坎尼的两面包抄战略,从法国人所忽视的比利时边境入侵法国,让德军主力从侧翼绕道至布置在德法边境的法军主力背后,然后再前后夹击,在短时间内彻底击溃法军。

史里芬计划

法国军队上上下下都被伟大的复仇事业冲昏头脑,完全无视德国人侧翼包抄战略的风险,盲目发起进攻,因此自战争爆发的那刻起,法国就陷入了灾难:法军在霞飞为首的总参谋部指挥下,不顾一切地在法德边境发起了进攻;而德军则按既定的“史里芬”计划,从法比边境杀入法国,仅仅数天后就直插巴黎,眼看就要完成战略包抄,将法国军队主力歼灭殆尽!……

如果德军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也许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不到一个月,法国就要灰头土脸地投降德国,欧洲历史的进程也许就将完全改变。

就在这最后的关键时刻,转机却莫名其妙地到来了!

德国前方指挥官迫于军队进攻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强烈要求改变计划,直接从巴黎前方转向,完成包抄计划。

德军进攻方向上的临时变化,成了德国军队的灾难!

驻扎在巴黎的法军老将加利埃尼抓住时机,克服重重困难,组织法国军队来了一场惊天动地大反击,终于将入侵的德军主力一举赶出法国,让法国与德国重新回到了战前的起跑线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此进入人们所熟知的消耗战阶段。

《八月炮火》,就此结束。

作者在撰写这段历史时,参考了大量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文献和著作,并实地访问了一些“一战”的重要战场。她的文笔生动,书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对事实的分析、人物的刻画和评价也较为客观。在介绍德法战争态势时,因为对英、法、俄、德、比等国的历史、民族性及当时社会环境都有深刻了解,她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身临其境感受,完全没有读一般严肃历史著作时的枯燥感:固执犯错的霞飞、始终察觉到德军阴谋却因霞飞顽固不化而差点崩溃的朗勒扎克、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法国英雄加利埃尼等等人物,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法军内部进攻派与反对进攻派的持续争议中,不由得产生一口气读完的强烈冲动。

霞飞

加利埃尼

读完全书后,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生出各种反思——造成法国在战争爆发头一个月就陷入灾难的根本原因何在?难道仅仅是因为霞飞吗?以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向德军投降的历史来看,也许法国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还不够深刻。这一点,并不是作者要在《八月炮火》中所讲述的,但是阅读过《八月炮火》后,读者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法国在“二战”中的遭遇。能引发读者的深刻反思,这难道不就是历史著作给人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吗?

巴巴拉·W·塔奇曼的《八月炮火》,就是这么一部能给读者带来深刻启示的、严谨而有趣的、与众不同的历史作品。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博多·舍费尔《财务自由之路》

 财务自由之路 ,本文是财务自由之路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拥有财富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要消除对金钱的偏见,不要当一台赚钱机器,而要拥有一台自动为你赚钱的机器。只要转变理财观念,掌握投资理财的方法,任何人都能实现财务自由,成为金钱的主人,不再为金钱而烦恼,过梦想的生活,拥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文章目录

  • 1 财务自由之路 书籍简介
  • 2 财务自由之路 作者简介
  • 3 财务自由之路 阅读收获
  • 4 财务自由之路 思维导图

财务自由之路 书籍简介

《财务自由之路》是理财入门书籍,投资理财或财商教育的必读书之一。在德国出版后,曾一度成为德国图书年度畅销榜的 NO.1,连续110周占据在德国图书排行榜榜首的位置。这本书还被翻译成了33种语言,在全球畅销,销量超过一千万册,改变了很多人的理财观念。

财务自由之路

财务自由之路 作者简介

博多·舍费尔,德国理财大师。1960年出生于德国科隆,16岁独自闯荡美国,26岁时不幸陷入了财务危机,债台高筑,但4年后,他不仅摆脱了危机,还创办了数家公司,通过投资成为欧洲知名的亿万富翁。此后,博多·舍费尔开始向大众传播自己的致富秘诀和理财知识,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些方法获得财务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除了《财务自由之路》外,另著有畅销书《赢家法则》和《小狗钱钱》。

财务自由之路 阅读收获

你是想当一台赚钱机器,还是想拥有一台为你赚钱的机器?如何成为金钱的主人,不再为金钱而烦恼?

德国理财大师博多·舍费尔详细分析了人们没能致富的原因。他认为,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待财富的信念和原则上,转变理财观念,学会储蓄、投资、提高收入、再储蓄投资的四大策略,任何人都能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所谓财务自由,就是指一个人不需要为了应付生活支出而工作,资本为他赢得的利息收入等于或者是远远大于日常支出。

博多·舍费尔在26岁时不幸陷入了财务危机,债台高筑,但4年之后,他不仅摆脱了危机,还建立并拥有了好几家公司,通过投资成了欧洲知名的亿万富翁。此后,博多·舍费尔开始有意识地向大众传播自己的理财知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这些方法获得财务自由。他创作的这本《财务自由之路》,全球销量超一千万册,是投资理财或财商教育的必读书。

你将读到:

  1. 拥有多少钱才能获得财务自由?

  2. 在财富问题上,穷人和富人的差距是什么?

  3. 如何消除对于金钱的偏见?

  4. 如何在3年内让自己的收入倍增?

  5. 实现财务自由的最佳投资理财策略是什么?

书籍信息

书名:《财务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

原作名:Der Weg zur finanziellen Freiheit ihre erste Million in 7 Jahren

作者:[德]博多·舍费尔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译者:刘欢

财务自由之路 思维导图

财务自由之路

美国经济和金融史三部曲《财富的帝国》

 财富的帝国 ,本文是财富的帝国的读后感和读书笔记。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想要有钱,必须有三板斧:第一招叫做建章立制,不管是治理国家、发展商业、还是开展金融活动,都需要各种制度来保驾护航;第二招叫做巧借东风,美国财富积累的东风就是战争,在历史上总共借到了四次战争的东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第三招叫做商业化创新,美国人的创新很有特色,他们擅长对已有的发明进行改造,也擅长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创新来降低成本,这些创新活动都与商业化密切相关。如果把美国的经济比作一辆行驶的汽车,那么建章立制就是扶好车的方向盘,战争带来的外部机遇就是车辆行驶的快速路,而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力,就是在猛踩油门。    

文章目录

  • 1 财富的帝国 书籍简介
  • 2 财富的帝国 作者简介
  • 3 财富的帝国 阅读收获
  • 4 财富的帝国 思维导图

财富的帝国 书籍简介

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财富的帝国》通过对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大事件和跌宕起伏的小细节的精心梳理和组织,生动地介绍了从17世纪初欧洲人移民新大陆开始,一直到20世纪末共四个世纪的美国经济史。2015年,罗辑思维独家定制了这本书,并在节目中进行了推荐。这本书对于当下的中国很有借鉴意义,因为与百年前的美国历史相对照,现在的中国也处于类似的财富积累时代。    

财富的帝国

财富的帝国 作者简介

《财富的帝国》作者约翰·戈登,美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拥有席位,受此影响,约翰·戈登对美国的金融和经济有着直观的感受,也为他的思想和著作打上了精英主义的烙印。从1999年到2005年,他创作了美国经济和金融史三部曲,分别是《伟大的博弈》《资本的冒险》《财富的帝国》,从金融精英的视角,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进行了生动地诠释。

财富的帝国 阅读收获

在短短二百多年时间里,美国是如何从一片荒蛮之地变为称雄世界的财富帝国的?本书介绍了美国经济快速腾飞的三板斧:第一招叫做建章立制,不管是治理国家、发展商业还是开展金融活动,都需要各种制度来保驾护航;第二招叫做巧借东风,美国财富积累的东风就是战争,在历史上总共借到了四次战争的东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第三招叫做商业化创新,美国人的创新很有特色,他们擅长对已有的发明进行改造,也擅长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创新来降低成本,这些创新活动都与商业化密切相关。

如果把美国的经济比作一辆行驶的汽车,那么建章立制就是扶好车的方向盘,战争带来的外部机遇就是车辆行驶的快速路,而通过创新来提高生产力就是在猛踩油门。

你将读到:

  1. 哪些因素促成了美国经济的腾飞?

  2. 自由主义思想是如何推动财富创造和积累的?

  3. 美国如何通过监管制度来摆脱商业丑闻和金融危机的阴影?

  4. 为什么战争助力而不是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发展?

  5. 发明创造怎样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和利润?

  6. 无形的智力发明是如何提升企业效率的?

书籍信息

书名:《财富的帝国》

原作名:An Empire of Wealth

作者:[美]约翰·S·戈登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译者:董宜坤

财富的帝国 思维导图

财富的帝国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故事 不死的中国人

 环球世讯

最近有一本书很畅销,书名是《不死的中国人》,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意大利的一些水稻种植区,因为劳动力不足,就雇佣了中国人做小时工,很多中国人一干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个小时,最后脱水累倒在田里,被送到医院,庄园主之后说定下规矩,每天最多干十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中国人跑光了,追到宿舍,最后两个人在打包行李,说你们为啥要走啊,中国人说我们是出来挣钱的,又不是来度假的,一天只干十个小时,那剩下的时间就浪费了。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段子,这都是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故事。



《不死的中国人》一书是两位意大利记者以数据为依据,以实地调查和访谈为佐证,记录了在意大利谋生的中国人,此书在意大利非常畅销。澄清了西方人对中国移民的许多误解,将事实真相客观地展示给读者。书中涉及大量中国的民族工业巨头,他们的欧洲据点有很多是在意大利,比如中国远洋、海尔、华为、钱江摩托、中联重科,还有香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手机公司H3G。

他们在很富有同时又很谦虚,他们拯救了许多欧洲老字号。该书中文版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从欧洲人的视角了解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不可想象地辛勤劳作,最大限度地攒钱,然后自己当老板。他们在意大利生活、创业、做生意,开工厂,改变着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做石匠、种水稻、捡垃圾、做沙发,他们还在意大利罢工……



前几年有一个很火的电视剧,叫做《温州一家人》。讲得是80年代温州的一家人出国闯荡的故事,女主角殷桃从小就被父母送到意大利,在制衣厂里学徒,后来自己摸爬滚打,成为一家国际时装公司老板的故事。这部剧的编剧曾在意大利采访了很久,收集了相当多的真实素材,可以说殷桃的故事,就是三十多万温州人在意大利打拼的真实写照。温州人在意大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他们开办了一家又一家的制衣厂,几乎垄断了一些城市的餐饮业,他们也得到了一个听起来不可理喻的称号——“不死的中国人”。

《不死的中国人》中涉及中国人在意大利从事的各行各业,在山区开采大理石的石匠、稻田里的除草工、垃圾处理厂的工人、沙发加工、皮革作坊、服装工厂、酒吧、餐馆、理发店、中国产品的批发生意,等等;还有浙江人的民间信贷体系、海外华人的宗教信仰,还有意大利的工会组织带领中国工人进行的罢工活动。本书还以特别的关注对中国移民的后裔“第二代”做了多方面的调查。

从书中的信息展示,意大利社会对于华人有一个明显的态度转变,从早年的热情好客转为警惕、厌恶。当地社会上甚至流传着一些荒诞不经的谣言,比如有言论称米兰的中餐厅专门为一个特定顾客圈子烹饪圣伯纳犬,须知圣伯纳犬是一种血脉渊源、体型巨大的名犬。而当地的官方检查人员则已经出面辟谣。意大利人,从早年对房客关怀备至的好房东,到如今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普遍不守规律,他们以低廉的制造成本仿制意大利产品,冲击意大利人的生意。当某一外来群体,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对本土既有的产业构成威胁,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是什么政体,外来者都难以避免本地社会对他们发动的抗议,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轻者只是人群游行、部分媒体鼓吹排外,重者则会在政府坐视不管或火上加油之上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比起华人在其他国家的遭遇,意大利人算是相对宽容了。当年,以温州人为主体的华人们成群结队来到意大利,他们省吃俭用,干一切重活、苦活,而且可以兼职干几分工作,不知道休息。这对于会借钱去度假的意大利人来说,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的小强,生存能力如此之强。

至于此书书名的由来,是意大利人很少见到中国人的出殡和葬礼,有好奇者随口说中国人永远不死,于是三人成虎。这事实着实是简单不过了,地球上谁见过老头老太,以及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成群出国门打工?而且,中国人等到了六十岁左右年纪时,基本上回家去养老了,带着半辈子在意大利挣来的血汗钱衣锦还乡、显摆一番。根据统计,最高峰期间,意大利生活了近40万的温州人,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过来的一开始,意大利人的态度还是不错的。至今还有很多温州人怀念那个时代的美好时光。

意大利后来不再欢迎温州人,因为温州人的勤奋、因为他们的不讲规矩、因为报纸上说他们吃狗和猫、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愿意真正融入意大利。不仅是在意大利,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即便中国人早就已经脱离了前几代移民那样的贫穷,成为社会收入中上的群体,依然面临着被排挤和孤立的处境。中国人在美国,不买房子,不买地,不信奉耶稣,不去美国餐厅吃饭,不买美国产品,所有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从衣食住行,完全不参与美国的任何建设,就连人去世,也不埋葬在美国,也要火化后不远万里,送回老家。中国人在美国的目的就是赚钱,夺取美国的资源,这让美国很恐慌,所以“排华法案”就是这样被通过的,事情虽然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1882年5月6日 (农历三月十九),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 Miller) 提交的排华法案,为此,美国国会作了激烈辩论。主张排华者的主要依据是: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更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且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1923年,加拿大也弄出一个《排华法》,禁止所有华人入境。这些国家出台这些政策的时候都是混账王八蛋,后来,他们也都撤销了法案,并为此而道歉。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些国家是怎么想的,当初要通过一个这样针对某个族群的法案呢?其实,和今天温州人在意大利的处境差不多,因为他们的勤奋能干,把当地很多工厂、餐馆都挤垮了,中国人在意大利各个行业都成为“闯入者”,连学校里成绩最优秀的孩子,都是中国人。

挣钱、挣钱、再挣钱,任何苦难都在所不惜。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我一方面按照思考惯例感叹儒家文明下勤劳坚毅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则为自己的同胞感到心痛。其实,对于挤住地下室、舍不得烧暖气、买最便宜的食物、夜以继日地干体力活,这样的状态对意大利人而言是前所未见的辛酸,对饱受政治苦难的中国人而言,已经是幸福的生活了。有吃有住,有迁徙自由,可以自由思考说话,没有痛苦的税负和有毒食品,每月收入折成人民币过万不成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是在为自己赚钱,经营着自己的梦想。比起国内依靠钱权关系风光无限的一代人,比起拼爹的又一代人,他们是伟大的。比起在北京艰难度日的蚁族们,他们是幸福的。

中国人在意大利的发家模式,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干起,先打苦工还清出国的费用,然后依靠几年苦力的积蓄,结合乡土关系为网络的借贷模式,自主创业,做个小老板。这样的发展途径,意大利人总为此感到惊讶不已,世上居然有人可以如此做虐自己、牺牲当前对生活的享受换来事业有成。对传统教育喂出来的中国人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论是读书还是打工,都得吃苦。在中国本土,当前的问题是吃再多的苦、发挥再多的智慧,也难以成功,因为社会板结化日益严重,多数人失去了依靠个人努力在社会中获得上升的渠道。

而在意大利,吃苦之后多半能创业成功,这是比中国市面上乌烟瘴气的励志书、心灵鸡汤要灵验一百倍的实例。同时,这样的对比暴露出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财富分配问题,在意大利,你白天除草、晚上缝纫,或者就直接在工厂里一天战斗16小时,这收入便能赶上本地人的平均水准,甚至超过一大截(不算福利保障)。换在中国,这些卑微的体力工作者,永远是生活无望,莫说收入之低无法达到正常生活所需,他们还随时会被城管殴打、被半夜清查暂住证、孩子上学的临时学校又被强拆。

意大利人对华人的最大印象除了叹服小强般的生命力外,还有中国人的封闭性,中国人一概没融入本地社会,不参加各类活动,当然也不会参与当地的政治治理。缺乏参政意识、对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毫无兴趣,这是多年来国内教育落下的病根,也怪不得这些背井离乡来赚钱的人是如何缺乏公共性。他们中多数人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不说有多少见识和常识,连语言都不通。所以,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在意华人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一个个个人奋斗史构成的群体经验,至少在意大利比在中国国内要健康,意大利作者本想表现中国侨民比起意大利人来是多么地远离幸福,但在天朝人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中国移民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应该思考的

中国的前几次移民潮,出去的人大多是在中国活不下去,不走不行。从修铁路的华工到几十年前的意大利温州人,大家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去国外赚钱,然后衣锦还乡。但是现在,更多的移民不是冲着赚钱出去的,他们更在乎的是如何提升生活品质,如何更好融入,被社区的邻居们接受。我们能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廉价勤奋的几亿劳动力,靠的是把其他需都求压缩起来,一心一意地赚钱。

这种优势在今天越来越小,今天你不可能再像当初的温州人一样,靠在意大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发财,整个环境都变了。如果今天我们的竞争力依然是这样构建起来的,以所谓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构建起来的,对不起,我们再有钱可能都不会被其他民族接受。如果我们还是抱守着中华文明的坚硬内核,不能向全世界张开我们的笑脸,表达我们的善意,表达我们的融入的主观愿望,我们仍然会被排斥在全球化之外。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野天鹅:中国的三个女儿》作家张戎( Jung Chang)在中国的三代女性的生活

 

野天鹅:中国的三个女儿
野天鹅,英文版封面
作者张Chang
国家英国
语言英语
学科
设置在中国
发行人哈珀·柯林斯
发布日期
1991年
页数530
所获奖项NCR图书奖(1992);《世纪水石丛书》(1997年,第11号);英国图书奖(1994年年度图书)
书号9780007463404
920.051
LC级DS774.C3718
网站http://www.jungchang.net/wild-swans

《野天鹅:中国的三个女儿》是一个跨越百年的家族史,讲述了中国作家郑彰 Jung Chang)在中国的三代女性的生活野天鹅》于1991年首次出版, 其中载有她祖母和母亲的传记,最后载有她自己的自传她的祖母缠足,年轻时就成为高级军阀的the妃。张的母亲升为共产党员。张作为红卫兵的一员参加了文化大革命,但最终她的父亲遭受了酷刑,并被送往农村进行思想改革。后来,她获得了奖学金,前往仍生活在英国的英国学习。

Wild Swans赢得了1992年NCR图书奖和1993年英国年度图书它已被翻译成37种语言,售出了1300万本。

剧情简介[编辑]

张的祖母的故事[编辑]

薛志恒,张政的祖父。

该书首先介绍了张的祖母(于芳)的传记从两岁起,她就束缚了脚由于家庭相对贫困,她的父亲打算让她作为高级军阀薛志恒将军conc妃,以取得地位,这对生活质量而言至关重要。在已经有妻子和许多妃ubi的将军举行婚礼之后,这个小女孩被独自留在一个有仆人的富裕家庭中,没有看到她的“丈夫”。“又有六年了。尽管她周围环境豪华,但生活却很紧张,因为她担心仆人和将军的妻子会向他报告谣言或彻头彻尾的谎言。夜晚。

在将军缺席六年后,将军对其a进行了短暂的夫妻访问,在此期间,怀上了一个女儿,即张的母亲。将军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甚至没有见到他的女儿,但他给女儿鲍琴起了个名字,意思是珍贵的古筝。在孩子的婴儿期,张的祖母推迟了将她带到将军的主要家庭的持续要求,直到他病得很重并且不再是要求为止。张的祖母别无选择,只能遵从。在她访问家庭期间,将军快要死了。将军没有男性继承人,而张的母亲对家庭非常重要。意识到将军的妻子将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当他去世时,张的祖母带着孩子逃到父母的家中,向丈夫的家人发送虚假的话说孩子已经死了。用将军的遗言,他意外地宣布她二十四岁自由。最终,她嫁给了一位年长得多的医生(夏医生),她和女儿张的母亲与他在安达卢西亚的家安了下来。锦州满洲她不再是conc妃,而是真正的挚爱妻子。

张的母亲的故事[编辑]

这本书现在转到了张的母亲(鲍琴/德宏)的故事,她的母亲15岁开始为中国共产党毛泽东的红军工作。随着革命的进行,她为该党所做的工作帮助她在队伍中崭露头角。她遇到了将成为张的父亲(王宇/寿宇)的高级官员。这对夫妇不久就结婚了,但是共产党的命令意味着他们不能在一起度过很多时间。最终,这对夫妇被转移到张的父亲的故乡宜宾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跋涉。Chang的母亲因其行列而徒步旅行,而她的父亲则骑着吉普车。他不知道张的母亲怀孕了到达南京后,张的母亲进行了艰苦的军事训练。经过紧张的训练和旅途,她流产了张的父亲发誓永远不会再无视妻子的需要。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张的母亲生了荣格(Jung)和另外四个孩子。这本书的重点现在再次转移到涵盖荣格自己的自传。

张的故事[编辑]

文革开始时,常是一个少年。尽管她从红卫兵的一些残酷行动中退缩了,但她还是愿意加入随着毛泽东的人格崇拜的发展,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和危险。由于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张的父亲温和而公开地批评毛泽东,他的父亲成为了红卫兵的目标。张的父母被贴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标签,成为公众斗争会议和酷刑的主题张回忆说,她的父亲在身体和精神上恶化了,直到他最终去世。她父亲的待遇促使张昌盛以前对毛泽东的怀疑脱颖而出。像其他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一样,张被农民送往农村接受教育和思想改革,这是一次艰难,艰苦和毫无意义的经历。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张回到家乡,努力工作,获得大学录取的资格。她成功后不久,毛死了。整个国家都为哀悼感到震惊,尽管Chang写道:“人们演戏已经很久了,他们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弄糊涂了。我想知道有多少眼泪是真的?” 张说,她对毛的死感到高兴。

Chang在大学学习英语。毕业并担任助理讲师后,她获得了奖学金,前往英国学习,并搬到了新家。她今天仍然住在英国,并在中国当局的允许下偶尔访问中国大陆,与她的家人和朋友见面。

接待[编辑]

《野天鹅》被翻译成37种语言,售出了1300万本,[1]得到了JG Ballard等作家的好评[2] 尽管它也已被翻译成中文,但在中国却被禁止使用。[1] [3]但是,这本书在香港和台湾都有售。[4]

改编[编辑]

这本书是为Young Vic在2012年初上演的[5]该书由亚历山德拉·伍德改编,萨莎·瓦雷斯(Sacha Wares)执导。《每日电讯报》给了它五颗星中的四颗,并称其为“令人耳目一新” [6],《卫报》则称赞了产品设计。[7]

2006年11月26日,综艺节目宣布Portobello Pictures购买了该书的电影版权。[8] Portobello Pictures的埃里克·亚伯拉罕(Eric Abraham)随克里斯托弗·汉普顿Christopher Hampton)一起获得编剧剧本的版权

英文出版物[编辑]

另请参阅[编辑]

参考[编辑]

  1. 跳至:b “野生天鹅:中国的三个女儿”郑昌的官方网站Globalflair(Aitken Alexander Associates)。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3)检索201210月7
  2. “野生天鹅”哈珀·柯林斯(HarperCollins)检索201210月7极大地动摇和不安;令人难忘的国家脑部死亡肖像
  3. “野生天鹅作者Jung Chang:'在中国的审查比现在更糟”
  4. ^ Durrant,Sabine(2013年9月22日)。“访问张正杰:为什么我仍然在中国被禁” –通过www.telegraph.co.uk。
  5. ^ http://www.youngvic.org/archive/wild-swans
  6. ^ 卡文迪许,多米尼克(2012年4月24日)。“野生天鹅,年轻维克,审查”每日电讯报伦敦。
  7. ^ Billington,Michael(2012年4月22日)。“野生天鹅–评论”守护者伦敦。
  8. ^ Dawtrey,Adam(2006-11-26)。亚伯拉罕的'野生'图片”品种繁多检索2007-02-27
  • 菲茨杰拉德,佩内洛普。“祖母的脚步”。伦敦书评(1992年4月9日,第27页)。ISSN 0260-9592 
  • 妮维·布利文(Bliven),内奥米(Naomi)。“四川好女人”。纽约客》(1992年2月10日,第95-98页)。
  • 埃里斯·哈里特。“温室历史”。泰晤士报文学增刊(1992年3月13日,第32页)。ISSN 0307-66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