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30日 星期五

三共论与郑孝胥


自由的百科全书
郑孝胥
任期
1932年3月9日1935年3月
国家元首爱新觉罗·溥仪
前任
继任张景惠
个人资料
出生1860年5月2日
清朝大清帝国江苏苏州
逝世1938年03月28日 (77岁)
Flag of Manchukuo.svg满洲国新京
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3月28日),苏龛海藏中国福建省闽县(今福州)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后出任满洲国国务总理

生平简历[编辑]

郑孝胥为翰林郑守廉之子。早年中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1908年,郑孝胥受岑春煊派遣,出任预备立宪公会会长,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后担任溥仪的内务大臣与顾问。郑孝胥早年在清廷驻日本大使馆做书记官,由此与日本人关系密切,在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后,他一手安排溥仪住进日本使馆。1925年随溥仪从北京潜逃至天津日租界。与日本方面也多有接触,致力于溥仪的复辟。
1925年随溥仪从北京潜逃至天津日租界。郑一直致力于溥仪的复辟,他提出,先通过日本建立一个政权,然后积极推动国际列强共管,这类计划若能实现,大清复位时机就到了。他曾在日记中写到:
自古中兴之主,必借兵力。今则海内大乱,日久莫能安戢,列国通不得已,乃遣兵自保其商业。他日非为中国置一贤主,则将启争端,其祸益大。故今日皇上欲图中兴,不必待兵力也,但使圣德令名彰于中外,必有人人欲以为君之日。
1931年满洲事变之后,郑孝胥劝说溥仪前往满洲,并且与日本方面达成建立满洲国的协议,并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
1932年3月8日,郑孝胥随溥仪登上前往长春的列车。3月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满洲国成立后,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文教部长,并且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此内阁虽然各部总长都是中国人,但实权却掌握在日方,面对此现实,郑不得不感慨:“何事与人说时命,残年由遣待苍茫。”
郑孝胥后来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1938年新京(今长春)过世,予谥襄勤。4月,满洲国予以国葬。

文学成就[编辑]

Zheng Xiaoxu2.JPG
郑孝胥个人修养有两方面杰出的才能,一是古体诗,二是书法。古体诗在清末民初,与陈三立比肩的唯有郑孝胥。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近现代两大书法家,即北于南郑。于乃于右任,郑便是郑孝胥。书法工楷、隶火,尤善楷书,取径欧阳询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

三共论[编辑]

郑孝胥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曾有如下预言:“大清亡于共和,共和亡于共产,共产亡于共管”。

遗物[编辑]

1921年,郑孝胥为悼念乃木希典而作诗。诗碑现存于青岛博物馆[1]博物馆将碑体斜立,以示对郑和乃木的反感。

家庭与其他[编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