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

抗日戰爭時期[編輯]

抗戰時期的國軍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編輯]

軍隊國家化[編輯]

1945年,依照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之規定,軍隊再不受任何黨派的控制,以中華民國總統為三軍統帥。其全稱是中華民國國軍,並在1947年將國軍移交行憲後的國防部指揮。[3]

內戰與遷臺[編輯]

美國斡旋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共產黨在1946年2月在重慶簽署《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方案規定全12個月內將中國的軍隊減為108個師,90個師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18個師為共產黨。之後再在六個月縮編為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50個師,共產黨10個師。
但是整軍尚在開始階段時,1946年6月國共內戰再次爆發。
1947年起,各地共產黨軍隊放棄中華民國國軍稱謂,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隨後中華民國國軍在大陸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擊敗,國軍餘部隨著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撤往臺澎金馬地區,在中國大陸的歷史亦告一段落。

歷史意義[編輯]

二戰時德製裝備的國民革命軍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的存在,在中國近代史上意義很大。首先這支軍隊是歷史上第一支政治上「以黨領軍」的武裝部隊,在蔣中正領導下,軍閥割據於1928年結束。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對中國國民黨地方反蔣派系戰鬥,使中國得以在抗戰爆發前團結在蔣中正領導下進行民族戰爭。在與日軍爆發戰鬥之後,國民革命軍於美國對日宣戰前的4年始終獨力對抗侵略者,以傷亡320萬的代價,讓日本軍隊深陷在中國戰場,讓同盟國爭取到兩年時間策劃對太平洋戰場反攻行動,因而廣受當年歐美領袖和盟軍將領肯定。
當時國民革命軍的現代化水準,不足以與日軍進行大規模戰鬥;許多戰鬥物資也被把持在印度以對日反攻,這是國民革命軍當時在日軍發動「一號作戰」中,難以抗拒日軍的關鍵因素。近年西方學者經過研讀新解密資料,已逐漸肯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國民革命軍的貢獻,並開始將其視為同盟國在亞洲戰場上的主力。
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胡錦濤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活動中,首次公開承認國民革命軍是抗日戰爭主導力量[4]。「正面戰場由國民黨領導,敵後戰場由共產黨負責」的主張開始出現,國民革命軍在抗日戰爭給予日軍沉重打擊[5]。近年來,中國學界與民間眾多聲音傾向將抗戰主要貢獻歸功於蔣中正領導下的國民革命軍。

軍階[編輯]

官等官階肩章
將官特級上將General Special Class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一級上將General First and Second Class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二級上將
中將Major General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少將Brigadier General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校官上校Colonel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少校Major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尉官上尉Senior Lieutenant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中尉Lieutenant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少尉Junior Lieutenant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准軍官准尉Warrant Officer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士官上士First Sergeant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中士Sergeant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下士Junior Sergeant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士兵上等兵Senior Private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一等兵Private First Class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二等兵Private Second Class rank insignia (ROC, NRA).jpg

歷史[編輯]

國民政府時期[編輯]

  • 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起初沿用了北洋時期的軍階制度。
  • 1931年4月國民政府公佈了《陸空軍軍官佐士兵等級表》:
    • 軍佐改用與兵科相同的三等九級名稱。
    • 軍士、士兵同前制。
    • 明確設立了空軍軍階等級。
  • 1935年國民政府公佈《陸海空軍官制表》、《陸海空軍士兵等級表》,重新制定陸、海、空軍軍階等級:
    • 軍官和軍佐冠以所屬軍種。
    • 三軍軍佐均分為監、正、佐三等,相當於將、校、尉:
      • 「監」分為總監、監,相當於中將、少將。
      • 正、佐均分為一等、二等、三等,相當於校、尉的上、中、少三級。
      • 軍佐以專業名稱加以區分,如:相當於現今「海軍軍醫上校」的「海軍一等軍醫正」。
      • 軍士除空軍機械、通信、攝影、測候等專業的軍士分為一等軍士、二等軍士、三等軍士,其餘與前制相同。
  • 1935年3月,國民政府區分上將為特級[6]、一級、二級。
  • 特級上將從設立至2000年廢除,僅授予1935年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一人;大陸時期一共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0名、海軍一級上將1名,除了蔣中正嫡系的何應欽陳誠,其餘皆是獨霸一方的地方勢力[7]
  • 1936年起,由於上將員額有限,合於晉升二級上將規定的陸軍中將,可以加上將階[8],其服制同二級上將、領中將最高額薪俸,且二級上將職位出缺時可以優先晉任,唯1949年政府遷台之後沒有中將加上將階[9]
  • 國民政府也多次以陸軍上將階配合勳章贈與友邦政要[10],以示友好。

國民革命軍之軍、師級列表[編輯]

民國15年(1926年)7月
  1. 總司令蔣中正
  2. 軍事總顧問:加倫
  3. 參謀長李濟深
  4. 參謀次長白崇禧
  5. 政戰部主任:鄧演達
  6. 總政戰部顧問鐵羅尼
北伐後至抗戰前新編部隊

新編軍、師[編輯]

其他編制部隊[編輯]

注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