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凱
外祖父李廉方(1878—1958),名步青,字廉方,湖北京山人。20歲中舉,1902年去日本留學,並追隨孫中山和黃李廉方(1878—1958)興從事革命,是同盟會成員之一。他親身參加了辛亥武昌起義,任鄂軍都督府首席秘書。湖北光複後,任襄陽知事。其後,曆任河南省教育廳廳長,武昌高師教授兼事務主任,河南大學教授、教育係主任、文學院院長,湖北通誌館副館長兼總纂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中南教育部副部長、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李廉方生長在多災多難、備受淩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等一係列變故接踵而來。觸目驚心的事件使正在湖北讀書的李廉方及其同學黃興、時功玖、曹亞伯、賀子才、胡秉柯、但燾、張知本等熱血青年震驚扼腕,憂國憂民之心油然而生。他們關心國家大事,主張社會變革。李廉方就讀的經心書院,是當時華中地區一所很著名的學堂,師生思想較解放,“畢業生中多革命分子(如李書城、張繼煦、李廉方、萬聲揚、史青、魏宸祖等),且在辛亥革命中多有建樹”。1902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令派經心、兩湖和江漢三書院生員留學日本,兼以考察學務、研究中外大勢。李廉方以成績優異,得膺其選。是年春夏間,他與黃軫(黃軫,後改名黃興。)、李書城、張繼煦、萬聲揚、金華祝、餘德元、周龍驤等1902年,張之洞派經心、兩湖和江漢三書院生員留學日本。圖為兩湖書院舊址人東渡就讀日本東京弘文學院,與同孫中山熟識的湖北最初派出的留日學生劉成禺、程家檉等人交往甚密,經常在一起研論國是,認識到中國從鴉片戰爭到庚子事變以來,遭受外國侵侮日甚一日都是由於清廷的腐敗無能、抑壓漢族民氣所致。那時,梁啟超等人主張君主立憲實行改良,在留學界及國內影響甚大。不少學生附和、崇敬他。弘文學院的學生每晚都在自習室討論立憲和革命的問題,最初頗多爭論,後來,主張排滿革命的占多數,大家共識要救亡圖存,必先開通民智,傾覆清廷以求民族解放。這是革命最初的必經階段,亦為日後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標。大家都讚同孫中山的革命主張。李廉方及藍天蔚、黃興、李書城、程家檉、王景芳等十餘人,在“同盟會”未創立之前曾密結排滿盟約,每月集會一次。至此,李廉方等人逐步由以前的改良主義者轉向成為反清革命派。
革命風氣既開,各省留學生紛紛出版同鄉會雜誌以廣為宣傳。1903年1月,李廉方與劉成禺、張繼煦等湖北進步學生以“以世界知識及民族主義喚起內地學生覺醒”為主旨,在東京創辦《湖北學生界》月刊,辟有政法、軍事、教育、經濟、實業、地理、曆史、理科等欄目,所刊文章文筆犀利,指意宏達,傳誦一時,是留學界中創辦最早、影響最大的革命刊物之一。辛亥時期的革命刊物用省名命名的,以它為最早。李廉方為該刊地理欄主筆,先後撰寫了《中國地理與世界之關係》、《黃河》、《地理與國民性格之關係》、《揚子江》等文。《湖北學生界》出版後,湖北留日學生各撰印致同學書,語多激昂,鄂省學界尤為振奮。一時間,各省學生所辦刊物和革命冊子風起雲湧,大量輸入國內,喚醒了國人,也震動了清廷官吏。
1903年夏,李廉方、李書城、黃興與萬聲揚等因排滿嫌疑,被政府取消學籍,勒令返國並逐出省。於是李廉方、金華祝分別赴天津、江西從事教學,暗中繼續宣傳革命。不久,李廉方返鄂賃居武昌花園山孫森茂花園,在其寓所裏組織聯係進步師生20餘人秘密集會,討論革命方略。他的住處為當年軍界、學界青年聚集之場所,而革命黨人往來尤密。愛國誌士集會於此,遠自東京,近自上海,莫不互通聲氣,其目的一方麵在於開通士子之知識,同時亦在軍界青年中廣為宣傳革命理念以更換新軍之腦筋。李廉方負責接待和經費籌措之事,聯係學界人士。時練兵處吳祿貞任職武昌,他常到此處與革命同誌暢談,又利用其地位安置同誌於軍界、學界中。同年6月,黃興從日本回國由滬返湘,路過武昌居花園山李廉方寓所,共商革命事宜。日久宣傳革命,此園實際上已成為秘密的革命機關部。辛亥革命史文獻一致認為“花園山聚會”開創了湖北革命組織,啟迪和培養了一大批革命青年,這些人在辛亥革命進程中起了骨幹作用,並在新成立的“中華民國”鄂軍都督府中任要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