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除了打小在胡同长大的孩子,很多人都在机关、部队的大院里成长,接受着“大院文化”的洗礼。
△最近热映的电影《芳华》,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队文工团的青春故事。
电影里的食堂、大礼堂、游泳池……这些熟悉的场景,激起了不少人对“大院生活”的美好回忆。
在北京,除了打小在胡同长大的孩子,很多人都在机关、部队的大院里成长,接受着“大院文化”的洗礼。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照
相对于胡同里的市井烟火,那些哨兵守卫的部队大院,看起来陌生又神秘……
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军队机构和国家部委开始纷纷驻京建“大院”。
从公主坟一直到北京西山脚下,沿着万寿路、玉泉路,方圆十数公里,空军、海军、通信兵、总后、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铁道兵等司令部依次排开。
(90年代公主坟立交桥周边 北晚新视觉图)
部队大院鳞次栉比,差不多每隔一段,就会有哨兵把守的大门。
王朔在《看上去很美》中说:“这一带过去叫‘新北京’,孤悬于北京旧城之西……与老北平号称文华鼎盛一时之绝的700年传统毫无瓜葛。”
大院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里面的一切都自成体系。
从理发店到小卖部,从食堂到卫生所,从幼儿园到小学,甚至中学,一应俱全。
培英、育英、群英、育红、友谊、育翔、七一、八一、十一等都是大院的子弟学校。
在这些大院里生活,即使足不出院,也能过得相当安逸。
△《大院子女》剧照
一开始,大院里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天南海北的口音,都统一接受军事化管理,随军家属也受其影响。
大院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在这个“小社会”里,早上听起床号起床,中午放学到大院的食堂吃饭,有着共同的童年和青春记忆。
如同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些大院子弟,他们似乎永远也不消停,三五成群满院子乱串,夏天在游泳池里疯玩,夜晚赶不同场的电影……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有时候,为了给所在的大院“拔份儿”,或者争“牌儿亮条儿顺叶子活”的姑娘,不同大院的孩子也会茬架。
当时流行一句话,“陆军土、空军洋、海军个个是流氓。”其实,这不过是孩子之间“斗嘴”的笑话。
不管在哪个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都有一些“共性”与“特性”。
离城最近的空军大院
西部一长串的部队大院中,空军大院是离城最近的一个。出东门往北,是著名的京西宾馆,过复兴路就是中央电视台旧址。
由于位置优越,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都去八一湖游过泳、玉渊潭撒过欢儿、公主坟城乡贸易中心购过物、军事博物馆逛不够……
(空军军人俱乐部旧照 北京晚报资料图)
然而,最难忘的记忆,还是大院里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
广场每周六放映露天电影院,多数是苏联影片或战争片;经常观摩陆、海、空三军驻京部队文艺体育团体慰问演出,尤其熟悉总政、空政、海政等部队文工团的文体名星。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北晚新视觉图)
在北京所有的部队大院中,空军大院的干净整洁十分有名。那时候,各个军队大院有流动的卫生红旗,几乎“常驻”空军大院。
设施最全的海军“大庙”
海军大院与空军大院隔路(如今的西三环)相望,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里面积最大、设施最全的一个大院。
飞檐斗拱的黄色办公楼和灰色宿舍楼,在公主坟环岛一带格外显眼,因此也被京城百姓戏称为“海军大庙”。
(海军大院的米黄色办公楼 北京晚报资料图)
大院里的保育院、七一小学、大礼堂、图书馆,还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场,承载了很多海军人的青春记忆。
(如今的七一小学,已成为海淀教委所属的公有制学校。北晚新视觉图)
海军大院毕竟是军事机关,在七一小学上学的孩子们,差不多每年清明都要到八宝山祭奠烈士,有机会还请战斗英雄来校作报告。
那时一个院里的小朋友相互串门,甭管是将军家还是首长家,到谁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样随意出入。
“总后,总后,什么都落后”
“总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的简称。总后大院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院儿,总面积接近28个足球场。
50年代末,为打通万寿路南口向西的道路,总后大院被一分为二,即如今的总后大院和后勤学院大院。
(总后勤部“六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看登有自卫反击战英雄事迹的画报。北京日报资料图)
总后大院中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总后,总后,什么都落后”。自嘲总后大院不像其他大院一样,有自己的游泳池。
事实上,总后大院在当时的部队大院中并不落后。
在1985年以前,全北京城只有2个草坪足球场,一个是工人体育场,第二个就是总后大院的草坪足球场。
(建设中的总后大礼堂 北京晚报资料图)
总后大院还有一个非常豪华的礼堂,号称是第二个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的大门很像庙宇,舞台也金碧辉煌,还有当时罕有的皮沙发椅。
据老辈军人讲,修建大礼堂时,曾因为“豪华奢侈”被毛主席和周总理批评过,不得不修改设计图纸。
(部队文工团的文艺演出 北晚新视觉图)
但总后大礼堂盖好后,仍是数一数二的。当时全军文艺会演以及各军区军兵种的文艺演出,很多都是在总后礼堂举行的。
通信兵大院女兵多
通信兵的前身是军委三局,是担负军事通讯业务的专业兵种。在当时的各兵种中,技术含量很高。
毛主席曾为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让大院的子女都颇为自豪。
(毛主席给通信兵的题词 北京晚报资料图)
不同于其他部队,通信兵里面女兵多。大院里很多女孩子的理想,就是长大后做一名通信女兵。
就像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一样,穿上军装、带着耳机发电报:“洞幺洞幺,我是洞两,听到请回答。”
(正在用电话传达喜讯的通信女兵 北京日报高凤章1973年摄)
通信兵大院里的电线特别多,连接着各种电话、电报线路。早在上世纪60年代,大院的宿舍楼、家属区都有电话,参谋、秘书家里也有电话。
无论是通信总站还是电报、电台、雷达都是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需要不断的读书学习。大院的孩子,也受大人的影响,各种书籍是必备的“军需物资”。
除了这些大院之外,北京还有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大院。每一个大院,都为曾经在此生活的人,留下深深的烙印。
当时光流转,北京城不断变迁,大院已不再是几十年前的模样,顽皮的小孩们也已不再年少。
那些与大院食堂、灯光球场、游泳池、大礼堂有关的日子,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一次次被定格在大银幕上,也被定格在多数人的记忆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