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财新网|月收入不足千元,这6亿人都在哪?三篇


2020年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讲到,我们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一数据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社会各界在追问月收入1000元左右以下的人,真的有6亿这么多吗?这一群体分布于何处,数字的背后又代表着什么。
事实是,总理讲的这个数是中国最为真实的现实国情。在强劲经济增长的带动下,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进入了高收入阶层,而且也有多达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但也绝不能忽略中国的分配结构仍然是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事实,有相当大一部分群体还在生存线附近徘徊。他们游离于我们的视线之外,他们没有渠道发声,社会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他们是这个社会沉默的大多数。
老百姓最为看重的还是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有人迟疑,真有这么多的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吗?首先是这里的月收入标准问题,国家统计局一以贯之使用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不是市场化的工资水平,更不是城镇部门平均工资。在扣除掉个人所得税、私人转移支付和各种社会保险费等之外还能用于实际使用的,才能被算作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若无特别说明,下面都是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这个指标,能反映家庭是否可以足够支付衣食住行等必备开支,合理反映家庭教育、医疗与养老负担等最终的社会福利。所以说,通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能反映真实民生问题,最能反映家庭或个体生活福利的真实状态,因此也是定性判断一个国家发展阶段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故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甚至在欧美发达经济体中比GDP指标的重要性还要更高。
是否真的有6亿?
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这个数字不免让我们更加理性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真实状态,提醒我们不要忘了中国仍是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事实。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课题组分层线性随机抽取了7万个代表性样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有39.1%的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元,换算成人口数即为5.47亿人,同时月收入在1000-1090元的人口为5250万人,因此1090元以下的总人口为6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42.85%。所以,正如总理所说的,约1000元(准确地说是1090元)以下的人口规模达到6亿人。
在这6亿人中,有546万人没有任何收入,有2.2亿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有4.2亿人月收入低于800元,有5.5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90元。如果以1090-2000元标准来界定中低收入者,则该群体的人口规模总量会达到3.64亿。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标准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至100美元之间,也即年收入3650美元至36500美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1:6.7的汇率计算,世界银行中等收入标准为2.44万至24.45万人民币,换算下来月收入标准在2000-20000元之间(准确为2033元至20375元之间),表1显示该群体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31.1%,故人口规模为4.38亿人左右。国家统计局在世界银行标准的基础上,认为中产收入标准是月收入在2000-5000元。以这个为标准,则2019年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口占比超过26%,实际约有3.64亿人。
这6亿人都在哪?
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的6亿人是一个怎样的群体?表2发现,在月收入低于1090元的群体中,来自农村的比例高达75.6%,远远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占比,这说明绝大部分低收入群体仍然分布于农村地区,城乡分割仍是中国特色最大的问题之一。另外,这6亿人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比重为36.2%和34.8%,说明中西部仍然也是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来源。
这6亿人中,成年后还未婚的比例为19.8%,平均年龄为38.5岁。其中主要是老小两头,年龄小于等于15岁和大于59岁的人群占比是19.7%和19.1%,明显高于其他收入群体的结构占比。
从受教育年限来看,月收入低于1090元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5年,处于刚刚完成义务教育的阶段,说明这一群体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很低,其中小学及以下的比重为43.7%,文盲的比例也占到了9.6%。
从就业形式来看,非劳动力占比最高为37.1%,自我雇佣者占比达到很高的18.0%,而工资就业者占比仅为37.4%,明显低于其他收入群体。
综合来看,这6亿人的典型特征就是,绝大部分都在农村,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家庭人口规模庞大,老人和小孩的人口负担重,是小学和文盲教育程度的比例相当高,大部分是自雇就业、家庭就业或失业,或干脆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关键阶段,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中国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被认作发达国家”,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表示“中国不再是第三世界”。在国外政客的鼓吹之下,国内一些人也被发达国家的头衔而冲昏了头脑,沾沾自喜于即将或已经迈入了高收入国家,从而出现对中国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误判。
按照人均GDP标准来算,美国是6万美元,全球平均是1.146万美元,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标准至少是3万美元,而中国目前人均GDP还不到1万美元,因此中国目前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而根据美国商务部普查局公布的信息,2018年美国人均年收入为3.6万美元(税前收入),平均每个月是3000美元,相当于22000元人民币左右,是中国的8倍多。
进一步从人均可支配收入角度看,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而同期折算美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4427元,是中国的10倍还多。所以说,以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标准来看,中国离全球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更属于标准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部分居民的获得感并不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仍然是中低收入群体为主的纺锤形结构,分布曲线呈现非常明显的右偏分布,所以收入差距明显较大,容易出现明显的“被平均”现象。有近43%人口的月收入在1090元以下,有近69%的人口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而有约84%的人口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口比例更是高达95%左右。
综合来看,中国仍是一个以低收入群体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并且低收入群体的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超乎想象,这也说明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距离橄榄型分配格局还有很大距离。虽然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但截至今天,我们人口多、资源少、发展很不平衡的事实仍很明显,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仍然处于生存线附近。
我们要保持战略定位,准确认识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状况,客观评价中国真实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清醒意识到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全球的相对位置。所以说,我国仍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目前也不会改变。

暗访江湖|前首席记者告诉你:月入1000元的6亿人,过的是什么生活


要不是总理亲口说,很多人不会相信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
他们看多了宫斗剧中的锦衣玉食,看多了城市里的灯红酒绿,看多了偶像剧中的挥金如土。
他们没有看到城市高楼大厦后低矮拥挤的城中村,没有看到西北东北西南居住在大山褶皱里的人群,没有看到那些在贫瘠的土地上辛苦刨食的人群……
这些人群被新闻媒体遗忘了。
我做过十年记者,我知道新闻媒体从来不会报道他们。
我曾经很多次采访到他们的艰辛生活,但报社都认为没有新闻价值而不让刊登了。
人们看到的是GDP连年增加了,看到的是满大街都是奔驰宝马了,看到的是每个旅游景点都人满为患了,看到的是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了……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了,那1%的人已经提前进入了“各取所需”的社会,媒体报道的是他们,电视出现的是他们,人们眼中看到的是他们。
然后,就误以为所有中国人都是那1%。
那一年,西南大旱,我在广西、云南的乡村里采访了半个月。
我坐在长途汽车上,车窗的两边,是连绵不绝的贫困村庄。
村庄已经被时代抛弃了,一片死寂,好像一座座坟墓。
曾经有过的炊烟袅袅、笛声悠扬,曾经有过的孩子们欢天喜地,母亲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我走进一座座村庄。
我看到过孩子们的碗里,有的放着几根咸菜,有的放着两根辣椒,还有很多人只吃白米饭,连辣椒咸菜都没有。
有一年,我走进一座学校里,看到一群孩子围着吃饭,让我拍照。
十几个孩子,一人一碗米饭,中间放着一碗炒黄瓜。盛菜的碗很小很小。
孩子们吃好几口米饭,才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薄薄的黄瓜。
一位老师悄悄对我说:学校看到你来了,今天才给孩子们炒了一盘菜,平时没有菜的。
这座学校,在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家乡。
这些年,我寻找并采访了几百名抗战老兵,走进过从南方到北方的很多乡村。
我看到过捡破烂的抗战老兵,看到过住在危房里的抗战老兵,看到过靠志愿者救济的抗战老兵,看到过无儿无女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抗战老兵……
我费尽周折,来到一座村庄,想要采访一名抗战老兵,却得知他在半个月前,喝农药死了。
因为生活极度贫困,他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我找到一名抗战老兵,问他有什么心愿。他是入赘到这座村庄的。
他说,他如果能够回到老家,在父母坟前烧一炷香,他就没有什么后悔的了。
他的老家,距离这座村庄,只有四五百里,来回车票不足100元。而他拿不出来。
他几十年没有回过老家。
我泪流满面。
有一天晚上,我在武昌洪山广场的公交站台上,等车。
走来了一个老人,满头白发,身材高瘦,但收拾得很干净。
他要喝我手中的半瓶水。
他说他已经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没有喝水了。
我从旁边的商店里给他买了面包,买了水。
他双手捧着面包,大口大口吞下去。
他说,他以前是工人,后来下岗了,这些年都是饥一顿饱一顿过来的。
就在半年前,我还在资助一个贫苦老人。
那一年,一辆摩托飞驰而过,将他撞飞了。
等到他醒来的时候,摩托车早就逃走了,他躺在冰冷的土地上,几根肋骨断了,手腕也断了。
他住在城中村,就是消失在我们视线之外的那种村庄,就是电视上从来不会出现的那种村庄。
他卖菜为生。
卖菜的钱,仅仅够自己生存下去。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
中国有1%的人穷奢极欲,更有50%的人生活艰辛。
中国的街道上有一眼望不到边的奔驰宝马,中国的农村更有一望无际的贫穷荒凉。
中国的城市里有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但也有高楼大厦背后的城中村。
中国大概有一千万的千万富翁,但也有6亿人,月收入在1000元。
中国经济总量排世界第2位,但中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排第71位。

我们只有正视,才能改变。


褚朝新说事 | 国有6亿人月收入仅千元,首都居然说地摊经济不适合他


CDT编者按:本文已被删除。
6月6日晚,《北京日报》发表题为《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评论文章。
标题的意思很清楚很直接,文章里说得也很清楚说: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有着自身的功能定位和管理要求。以首善标准抓好城市精细化治理,意味着北京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
看了这篇文章,自然而然想起了总理前些天在记者会上公布的数据:我们的人年均收入是3万元,但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
我们的国家有多少人口?大约14亿,每个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6亿人占了总人口数的多少呢?很容易算出来,约占了42%,接近一半了。
如此庞大的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元,这样的国家是富强的国家?不,这样的国家是贫穷落后的国家。过去,有些高层官员对外发声时总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我还以为是谦虚,是为了回应国外那些担心中国成为霸主的声音,没想到是真的,中国真的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一个人,一个月只有1000元收入,1000元能干什么?每个月1000元,仅仅吃饭穿衣恐怕都不够,更别提看病、教育等等了。
2017年夏天,我和一个朋友在武汉的一所大学里合租了一个三居室的老房子,月租是3000元;2018年夏天,我第二次进京工作,租了一个40平米的房子,月租金是6100元。
可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我不禁想问:每个月只有2000元收入的人,中国有多少?每个月只有3000元收入的人,中国又有多少人?即便是一个月有5000元收入,以如今的物价水准,又能干些什么?
官家公布的很多数据,经常大得惊人,但6亿人月收入仅千元的数据证明,这些大数据背后的好处与实惠与绝大多数国人无关。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人,他享受到了什么国家福利?
这样贫穷的国家的首都,居然说地摊经济不适合它。我很困惑:这个国家近一半的人口月收入只有1000元,首都居然排斥地摊,这样的首都是谁的首都?
这样的首都,好像是极少数有钱人的首都。
若不是没有办法了,多数人都不会去摆地摊,雨淋日晒的,辛苦、遭罪,还赚不了多少钱。如果有些人不得不去摆摊,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境地。他们的温饱,可能已经快成问题了。
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很多人肯定不会选择摆地摊。眼下经济下行,加上疫情影响,大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被迫关门歇业,去马路上摆个摊,已经是他们最后的自救。可是,我们的首都在这个时候发出了“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声音。
为了让首都形象高大上就排斥低收入群体赖以生存的地摊,这样的首都一点都不可爱。
《北京日报》为了证明“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还说:特别是包含老城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本身环境脆弱、商业集中、人员稠密,治理难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摊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街道脏乱、假冒伪劣、噪音扰民、游商满街、堵塞交通、不卫生不文明等曾经的城市顽疾一旦卷土重来,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都的面子真的比人民的肚子还重要?这么说起来,首都是宁可让穷人饿死也要让街头干净整洁咯!?这是什么思维,这是什么人才有的思维?
如果国家形象靠这样就能提高,那赶紧通知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把穷人都迁出首都,学习北京经验,把首都精简成富豪集中地,那全球所有国家的形象不就一下子都高大、辉煌起来了,世界大同实现了,感觉人类达到了巅峰……
说到这里,大家不觉得荒唐吗?排斥地摊,让依靠地摊生存的个体经营者和消费者都被迫离开北京,只留下月入大几万、上十万几十万的高收入群体,塑造北京作为首都发达、现代的形象,这与几十年前把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稻子集中在一亩地里然后说亩产万斤不是一回事吗?
真正文明的城市,不会在国家还有如此多穷人的时候容不下地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需要的不是首都的面子好看,我们需要的是让更多国民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能活下去。
说“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首都,不值得爱。
2020年6月7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