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是殘酷的,該起牀還是起牀,該上班還是上班,不禁羨慕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人,充分保證八小時睡眠時間,看起來那才是美好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啊!
然而,古人真有這麼悠閑麼?
在古代,人們將一天分成十二個單位,即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天幹地支表/
再配之以十二地支,對應時間為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
「人定」就是夜已深,人們應該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地支命名是亥時,與二更、二鼓、乙夜相對應,轉換成現代時間,就是夜間21點至23點。其實也沒有比現在的入睡時間早多少嘛。
第二天,天還蒙蒙亮,就要起牀了,上至皇帝,下到百姓,莫不如此。要不早朝的「早」是如何來的?皇帝還可以占一下自己家離大殿比較近的便宜,多睡一小會。
/早朝圖/
而苦逼的大臣,為了在路上不至於太趕,只能壓縮睡眠時間,「朝臣代漏五更寒」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五更」即「平旦」,相當於現代時間淩晨3點到5點。
這樣算起來,古代人的睡眠時間甚至比現代人還少哦!所以,不要只看到人家古代大臣地位高工資多,人家還犧牲了很多睡眠時間啊!要是要求文字君淩晨四五點離開溫暖的被窩,冒著寒風去上班,文字君選擇狗帶……
但你如果以為當大臣辛苦,當皇帝就能夜夜笙歌,每天想著晚上要誰侍寢,可就冤枉了那些勤政的皇帝了。
譬如宋太宗就是一個晚睡早起的拼命三郎,據《宋朝事實類苑》宋太宗常常「深夜就寢,五鼓而起」,古代一般用鼓打更報時,所以五鼓即是五更天,即現代時間淩晨3點到5點。
/能量小超人·宋太宗·趙光義/
而早睡早起更是清朝皇室的家訓,為的是「吸天地陰陽之正氣」。每天晚上一到8點就是皇帝應當就寢的時間,而淩晨4點,皇帝就要起牀更衣,還要到坤寧宮朝祭。看來,皇帝睡一覺也不輕松啊……
/康熙讀書圖/
而且,即使不用早起,穿越到古代你也不一定能睡個好覺。相較於現代人偏愛軟枕,古人更加傾向於硬枕,特別是在兩宋期間,風靡一時。瓷質的枕頭,上用彩釉繪成精美的圖畫或題有詩句,形制豐富,紋飾多樣。
李清照的「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中的玉枕指的就是青白釉瓷枕。不過自從文字君看到實物圖後,一直按捺不住心中的疑問:古人半夜翻身的時候,一不小心不會飆一臉鼻血麼……
/青白釉瓷枕/
而且,古代也沒有所謂溫暖的「被窩」,因為你現在知道的「被子」在古代還不叫「被」。那麼以前被子叫啥呢?在先秦時候,被子的意義不用「被」字來表示,小被稱為寢衣,大被稱作衾。
還記得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一句「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這裡的布「衾」,指的就是被子。可憐杜甫全家在寒冷雨夜裡,被子又冷又硬,還被孩子蹬破了,根本就沒有禦寒的效果。「自經喪亂少睡眠」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了。
/失眠很久的杜甫/
而《西廂記》裡也有一句「生則同衾,死則同穴」,說的就是活著要蓋同一張被,死了要葬同一個墓的意思。所以難怪現在「一被子」有「一輩子」的含義,「衾」在古代也是愛情的見證呢。
說到「枕」與「衾」,就不得不說「幬」了,這三樣東西可謂是古人牀上用品必備三件套,缺了哪一樣都做不了美夢。
根據南朝梁元帝蕭繹撰寫的《金樓子•立言篇九》記載,早在春秋齊桓公時期,就有用「翠紗之幬」使饑蚊營營不得入內。幬,即是現在所說的蚊帳。
鑒於中國很多地方蚊子都挺猖狂,因此幬在古代一直很流行。王安石就曾有詩雲:明月入枕席,涼風動衾幬。同時,「幬」也是一種身份的體現。王公貴族的蚊帳多用錦、羅、紗等絲織品制成;平民百姓則多選用葛、布等料子。《後漢書》曾如此記載:「黃昌夏多蚊,貧無幬,傭債為作幬」。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跟文字君一個覺得古人的睡眠質量其實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呢?那就珍惜眼前牀,早睡早起上班去吧!
來源:字媒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