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广东省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李克强同志,近日在上海休息,2023年10月26日因突发心脏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0月27日0时1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68岁。
“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把生命高举在尘俗之上,又融化于社会之中,这应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追求。”1982年,李克强曾为同学写下此临别赠言。在任期间,他也说过许多接地气、深入人心的话语,我们在此整理了一些语录,缅怀他过去对中国经济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关切。
01
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
“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6年7月5日-6日,李克强飞赴安徽、湖南、湖北察看防汛,为了民生蹚深水。(图/中国政府网)
02
稳就业,保民生
“我们推出的规模性政策叫作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它注重的是稳就业、保民生,主要不是依赖上基建项目。”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6年4月26日,正在四川考察的李克强26日上午走进成都市益民菜市东苑店,看“菜篮子”供应,询问肉价、菜价涨跌,于市场末梢中了解物价情况。(图/@新华视点)
03
削权要触动利益,
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
“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提问。
2015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答记者提问。(图/中国网)
04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长江、黄河不会倒流。只要是有利于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事情,我们都愿意积极去做。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这是个机遇的大门,我们决不会也决不能把它关上。”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0年1月27日,李克强赴武汉考察指导疫情防控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图/中国政府网)
05
开放对各国如同空气对人一样,
须臾不可离
“关起门来搞发展行不通,那就回到了农耕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这不会也不可能改变。我们会继续扩大与世界的合作,自主出台更多扩大开放措施。开放对各国如同空气对人一样,须臾不可离,否则就窒息了。”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5年7月,李克强访问法国,与法国总理合影。(图/中国政府网)
06
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
“我们的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钱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李克强答记者问。
2022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上,李克强答记者问。(图/新华社)
07
避免起重脚,
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钱是可以生钱的,用之于民的钱可以创造新的财富,涵养税源,使财政可持续。我们一定要稳住当前的经济,稳定前行,但也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22年1月27日,李克强在尘土中听取甘肃防沙治沙工作汇报。(图/新华社)
08
人在做、天在看,
权在用、云在看
“政府的权力清单要上网,权力的运行也要上网,要留下痕迹,这样可以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人们不是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吗?现在是云计算的时代,我们要让‘权在用、云在看’。行使权力不能打小算盘。”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问题。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问题。(图/央广网)
09
基础打牢可触类旁通,
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
“我想对青年学生说几句话,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志向,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本功和培育创新能力是并行不悖的。所谓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我们把基础打牢了,才能触类旁通,行行都可以写出精彩。”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后,李克强答记者问。
2016年4月15日,李克强在北大和学生合影。(图/@新华视点)
10
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
一览无余
“涉及到公众利益的措施、财政预算收支情况等,都应该加大公开的力度,让群众像扫二维码一样清清楚楚、一览无余。”
——2016年3月16日,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回答问题。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李克强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图/央视新闻公众号)
1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全面、可及性强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在这方面,也要靠结构性改革。政府不唱‘独角戏’,鼓励社会资本、外商投资一起干。”
——2015年9月9日至11日,在新领军者年会(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特别致辞中,李克强提到要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国务院常务会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场合中频繁阐释这一关键词。
2016年10月12日,李克强来到深圳湾创业广场,参观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相关主题展示,用“爱”的手势为听障创业团队加油。(图/@新华视点)
12
有权不可任性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这一概念。李克强谈到“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时说,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图/新华网)
13
没有就业,
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
“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2年8月16日至17日,李克强来到深圳考察人民就业、创业情况。(图/央视新闻联播截图)
14
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决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2021年4月19日,李克强在四川考察时来到广元沙河镇小学,了解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情况。(图/中国政府网)
15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也应是“道德经济”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是‘道德经济’。”李克强强调道,“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积累,虽然其中也有糟粕、更遭受过破坏,但其主体和精华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2015年2月9日,李克强在中南海紫光阁与130余位参事、馆员及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举行座谈,畅聊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认为在当今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更要深入研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2014年11月,李克强来到浙江大学考察文化工作。他强调,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必须要有坚实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作基石。(图/中国政府网)
整理 | 张思琪,编辑 | 钟凡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