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站着的不是一位皇帝在展示自己的“新衣”,而是一位剥光了衣服也要坚持当皇帝的小丑。尽管高举一块又一块的遮羞布试图掩盖自己根本就没穿衣服的现实,但丝毫也不掩饰自己要坚决当皇帝的野心,和谁不让我当皇帝,就让你灭亡的决心!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2020年3月27日 星期五
伍连德 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
跳到导航跳到搜索
伍连德 | |
---|---|
《中国名人录(第三版)》中的伍连德照片
| |
个人资料 | |
字 | 字联星 |
出生 | 1879年3月10日 槟城,海峡殖民地 |
逝世 | 1960年1月21日(80岁) 槟城,马来亚联邦 |
墓地 | 联合福建公冢骨灰塔C室68号 |
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联星,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出生于英属马来亚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州)。[1]中国著名医学家、公共卫生学家,是中国检疫与防疫事业的先驱,为中国的现代医学建设与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和传染病学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生平[编辑]
留学生活[编辑]
1879年3月10日,伍连德出生于英属马来亚槟榔屿,是华侨黄乃裳的女婿。1896年到1899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研究传染病及细菌学。1899年至1902年,考入圣玛丽医院实习,成为该医院第一位华人实习生。后来到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行实习、研究。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回到马来西亚开办诊所,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研究热带病。[2]
抗击鼠疫[编辑]
1910年12月,东北大鼠疫爆发,清朝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赴哈尔滨调查并开展防治工作。1910年12月24日,伍连德率助手即陆军医学堂高年级学生林家瑞到达疫区中心哈尔滨,领导防治工作,在四个月之内控制了疫情。[2]1911年初,他在哈尔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鼠疫研究所。1911年,传旨嘉奖[3],获赏医科进士。[4]
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11个国家的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担任会议主席。与会中外专家建议清朝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防疫机构,以防止瘟疫重来。[5]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
防疫与医学[编辑]
1912年,伍连德获中华民国聘请为大总统侍从医官。同年,在哈尔滨筹建北满防疫处及附属医院。[2]1912年10月1日,北满防疫处成立,总部(总医院)设在哈尔滨,伍连德任总医官。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1916年,防疫处名称改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6]
1918年,伍连德担任北京政府中央防疫处处长、北京中央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中央医院是由伍连德倡设,除北京政府财政部拨款外,大部分经费由募集得来,院址位于阜成市场(位于阜成门内大街,现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院所在地),1918年1月27日开院,伍连德任第一任院长。1919年1月,代表北京政府外交部赴上海监督焚烧鸦片。伍连德先后获上海圣约翰大学、香港大学、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苏联微生物学会外国会员。[2]
伍连德先后领导防疫工作,控制了1917年绥远鼠疫、1919年哈尔滨霍乱、1920年中国东北鼠疫、1932年上海霍乱。[4]
1922年,伍连德受奉天督军张作霖委托,在沈阳创办东北陆军医院。1926年9月9日,创办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任首任校长。这是中国东北地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医学高校。1927年,获国际联盟卫生处聘为该处中国委员,并授鼠疫专家称号。在伍连德的倡导和推动下,1929年末,中国与国际联盟卫生处达成协议,收回了海港检疫主权,并于1930年7月在上海成立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派伍连德任该处第一任总监兼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2]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伍连德辞去在东北的职务南下。其间曾被日军指为间谍,拘留在沈阳,后经英国领事斡旋保释,南下赴上海就任全国海港检疫总监。[4]1937年4月,任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学会会长。[4]
返回家乡[编辑]
1951年,伍连德将其位于北京市东堂子胡同的住宅捐给中华医学会。[4]1959年出版的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一书序言中,伍连德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2]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西亚逝世,享年82岁。[2][7]英国《泰晤士报》评论道:“他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没有比他留给世人的一切更值得我们引以为豪的了……”《英国医学周刊》的悼词称:“伍连德的逝世使医学界失去了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毕生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无以回报,我们永远感激他。”[4]
伍连德先后主持创办的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计20所,还创办有滨江医学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2]伍连德还组织或参与了中华医学会、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科学社等等组织。[7]
身后[编辑]
1965年,伍连德、王吉民合著的《中国医史》(英文,1932年上海出版)被选为批判“封资修”和“崇洋媚外”的对象,成为批判材料,这是因为当时认为该书对中医的认识有错误。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研究室的马堪温、蔡景峰承担该书的翻译任务。该书译好后,文化大革命爆发,诸位领导无暇过问,这个中译本仅印刷了15本,原计划的批判自然也没进行。[4]
1996年,伍连德之女伍玉玲来到哈尔滨,这是伍玉玲的出生地。哈尔滨医科大学和黑龙江省政协接待了伍玉玲,时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教授傅世英会见了伍玉玲,获伍玉玲赠送一本《回忆伍连德博士———鼠疫斗士》画册。该画册使对伍连德了解甚少的傅世英受到感动。1998年,经傅世英等人组织,哈尔滨医科大学老校友共29人联名向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提交建议书,建议在滨江医院旧址建立一所伍连德纪念馆。该建议获当年哈尔滨市人民建议征集活动特别奖。1998年12月16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旧址为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建筑。1999年1月,列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8]
2001年9月8日,哈尔滨医科大学75周年校庆之际,哈尔滨医科大学在校本部设立伍连德纪念室,并在图书馆前树立伍连德铜像。[8]
2003年中国爆发“非典”,公众关注烈性传染病。程光胜应《中国教育报》的邀请,撰写了介绍伍连德及其在东北防治鼠疫的文章。这是半个世纪来伍连德首次在大众媒体上出现。此后,中国各界对伍连德的关注升温,伍连德的知名度逐渐上升。对伍连德的纪念也在各地出现。[4]
2008年9月8日,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的伍连德纪念馆在哈尔滨开馆。[8]
诺贝尔奖[编辑]
1935年以其“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9]诺贝尔奖候选人的保密期为50年,此消息2007年才在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披露。尽管当时他有英国侨民身份,但在诺贝尔奖候选人表中,其“Country”(国家)一栏是“CHINA”(中国)。伍连德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4]
著作[编辑]
- 《中国医史》
- 《鼠疫概论》
- 《霍乱概论》
家庭[编辑]
- 第一位妻子黄淑琼(?-1937):英语流利,曾以英语出版西施(Hsi Shih, Beauty of Beauty)、王昭君(Chao Chun, Beauty in Exile)等书,销量极佳,原欲作貂蝉因肺结核恶化于1937年病逝。
- 长子-伍长庚(1906-1942):清华大学毕,美国John Hopkins University学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再学医,获美国Rochester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医学学位(M.D.)。曾任职中国第一卫生局人口统计部门主管,1942年因肺结核逝世北京。
- 次子-伍长福(1909-1925):死于肺炎感染。
- 三子-伍长明(1911):出生六个月夭折。
- 第二位妻子李淑贞:因伍连德长期在东北工作而结识,1925年结婚,育有3女2男。
- 长女-伍玉玲(1926-):深受二位夫人喜爱,伍玉玲称黄淑琼为“北京妈”,给独居的黄淑琼极大的温暖。伍玉玲毕业于新加坡马来亚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获美国夏威夷大学荣誉博士,长期与夫婿台镇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为南洋知名语言学家,现退休居住澳洲。著有《Memories of Dr.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追思伍连德博士-鼠疫斗士)。
- 次女-伍玉珍:马来西亚怡保担任教师,现居澳洲。
- 三女-伍玉珠:现居澳洲。
- 四子-伍长生:英国剑桥大学毕,新加坡著名律师。
- 五子-伍长员:香港大学医学系毕,于澳洲悉尼执业牙医。
轶事[编辑]
纪念[编辑]
首位诺贝尔奖提名华人 清末传奇医生力抗1910东北鼠疫
中国大陆已确诊4起鼠疫病例,病人都来自内蒙古,其中2人是到北京就诊后确诊肺鼠疫,目前仍在医院救治中。提起「鼠疫」大家先联想到的几乎都是欧洲14世纪的黑死病,使欧洲人口三分之一人口丧命,死亡人数更超过5000万人。
但其实在近代中国也曾出现过鼠疫肆虐的情况。1910年东北曾爆发鼠疫外,并靠着一个传奇医生伍连德控制住了疫情,建立了国家的防疫机制,拯救当代以及后代无数的生命。2007年诺贝尔基金会网站上公布伍连德以“在肺鼠疫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发现了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而得到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提名,伍连德被视为是华人世界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也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
伍连德是对抗东北大鼠疫的功臣。(维基百科)
1910年肆虐东北的鼠疫
1910年10月25日,满洲里首发鼠疫,11月即传至北满中心哈尔滨,这场从1910年10月到1911年4月的中国东北流行性鼠疫被视为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当时平均一天有50余人死亡,最高一天死亡人数高达183人,整场瘟疫共夺走6万余人的性命。
而在这场鼠疫之中,顺利控制疫情发展,并让疫情得以在4个月内得到控制的就是医生伍连德。在12月东北大鼠疫爆发之际,清朝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前往哈尔滨调查同时展开防治工作。但其实马来西亚出身的华侨伍连德并非当时清廷的首选,但要到路途遥远的哈尔滨,伍连德仍然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1910年12月24日,伍连德率助手陆军医学学生林家瑞到达疫区中心哈尔滨,全面负责防治工作,但到现场发现难关重重,先是发现现场没有隔离防疫的知识,当时辽宁成立的防疫总局更出现挪用公款的情况,伍连德很快地发现,自己要消灭鼠疫,要对抗的是地方的官僚主义和中国的传统习俗。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在当时中国“死要留全尸”的风俗下,秘密完成了这一次的尸体解剖,也是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病理解剖。透过血液和组织取样,证实这次的瘟疫是由鼠疫杆菌引发的,但鼠疫有分不同的传染途径,也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三类,在不确定鼠疫的传播途径情况下,伍连德坚持戴着口罩探视病患。
在一开始坚持戴口罩看诊的伍连德虽然历经嘲笑,但在时任北洋医学堂首席教授的法国专家梅斯尼在视察医院后却染上鼠疫身亡后,伍连德更加证实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当时1910年的在东北爆发的鼠疫是肺鼠疫,是透过飞沫传染的,与梅斯尼在1908年在华北治愈的淋巴腺鼠疫是不同的传染途径,因此梅斯尼即便住在卫生状况良好的饭店没有老鼠的饭店,却仍旧被传染而身亡。
要求防疫人员戴上全套的防护、隔离病患,并透过自制的双层纱布的口罩来防疫,伍连德运用官方给他的权限调度火车、军队和警察,并用空的火车车厢来隔离染上鼠疫的病患,在东三省总督锡良以电报呈请清廷隔绝东三省的交通沿线并封锁当初传入鼠疫的铁路并在沿途设置防疫所和隔离所,一个月内,东三省共设立的1746处的防疫机构。
不惧风俗 焚烧尸体
东北爆发鼠疫的时候是冬季,从12月开始东北的积雪厚,无法土葬,染病的尸体在雪地上连绵,伍连德发现鼠疫杆菌在低温下也能够存活数周到数月之久,使得许多搬运尸体的医护人员或是杂疫染病比例高。要阻断鼠疫通过尸体传播,伍连德无法像解剖尸体一样秘密进行,他决定要将尸体焚化,但这挑战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入土为安”的观念。
1912年出版奉天防疫总局出版的《东三省疫事报告书》中,也记载“至于死亡之事,我国人视之,犹重保存尸体,既同于神圣之不可侵犯。今者亦因防扼传染之故,乃欲其尸体施种种消毒之法,或则遽令掩埋,或则加以火化,彼死者之父若兄妻若子目击耳闻,能无不动于心乎?”可以想见当时伍连德的压力。
于是伍连德说服东北当地仕绅交流并得到联名支持后,伍连德向清廷上书,请旨焚化尸体。三日后,在除夕夜当天,伍连德得到清廷的同意。1911年1月31日 ,伍连德雇用了200名工人,把棺木和尸体以100为单位,分成22堆泼上煤油燃烧尸体。时值大年初一,民众按照伍连德的要求,燃放了比往年更多的爆竹,爆竹里的硫磺同样有消毒之效。此后数日,因鼠疫死亡的人数逐日下降,3月1日,迎来关键的一天,当天的因鼠疫的死亡人数降至零;在这之后,各地区也开始焚烧尸体,到4月底,疫情得到控制。
《中国新闻周刊》曾专访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原秘书长程光胜,他提到“伍连德这个人,既有学术能力又有行政能力,这十分难得。”,成光胜举例,“他能发动群众。几千具尸体,他说烧了,当地没有人反对。送信的邮差、老中医……都被他发动起来(投入抗疫)。”
当时的东北大鼠疫也让近代中国了解到防疫以及医护人员穿防护衣等隔离衣物的必要。(VCG)
除了解决防疫机构,1911年伍连德也在哈尔滨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鼠疫研究所。1911年4月3日至4月28日,11个国家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召开,东三省防疫总医官伍连德博士担任会议主席。与会中外专家建议清朝政府在东三省设立永久性防疫机构,以防止瘟疫重来。而在控制疫情时,伍连德也致力寻找病源。由于当时大家直觉,鼠疫就是老鼠传播的,但当时捕获的老鼠身上却没有鼠疫杆菌。伍连德在当时观察到有俄国人带着旱獭做成的帽子,当时他就怀疑同样是啮齿类动物的旱獭。
1911年7月,伍连德组成的中俄联合考察队,到满洲里与西伯利亚及蒙古交界地一带,考察旱獭的情况。伍连德透过田野考察和实验室的实验证实旱獭和鼠疫之间的关系,以及旱獭间可以透过空气传播此鼠疫杆菌,人与人之间也可以。他也因为这个成就在1935年他被推举为诺贝尔医学奖候选人,也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
2008年哈尔滨伍连德纪念馆的开馆仪式上,前哈尔滨市委书记、现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杜宇新说道,“毫不夸张地讲,是伍连德拯救了哈尔滨,他对这个城市有大恩。”
是天灾也是人祸的鼠疫
但令人遗憾地是,伍连德的贡献并没有让鼠疫自此完全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根绝,但自1910大鼠疫后,中国又爆发了几次鼠疫,不过由于已经有了防疫经验,没有酿成大规模瘟疫。直到1941日军侵华时在湖南常德空投鼠疫跳蚤才酿成悲剧大规模的鼠疫病情,根据常德市细菌战受害调查委员会发现,这次的细菌战以常德城为中心,影响周围10个县30个乡的150多个村,至少夺走7,643名民众的生命。
瑞典的病理家韩森(Folke Henschen)曾言:“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可以看到流行病和瘟疫,如何从各方面影响人类的生活,从1910年东北大鼠疫迄今已经100多年,从过往的历史可以看到防疫以及信任医学专业的重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