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故事 不死的中国人

 环球世讯

最近有一本书很畅销,书名是《不死的中国人》,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意大利的一些水稻种植区,因为劳动力不足,就雇佣了中国人做小时工,很多中国人一干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个小时,最后脱水累倒在田里,被送到医院,庄园主之后说定下规矩,每天最多干十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中国人跑光了,追到宿舍,最后两个人在打包行李,说你们为啥要走啊,中国人说我们是出来挣钱的,又不是来度假的,一天只干十个小时,那剩下的时间就浪费了。

大家不要以为这是段子,这都是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故事。



《不死的中国人》一书是两位意大利记者以数据为依据,以实地调查和访谈为佐证,记录了在意大利谋生的中国人,此书在意大利非常畅销。澄清了西方人对中国移民的许多误解,将事实真相客观地展示给读者。书中涉及大量中国的民族工业巨头,他们的欧洲据点有很多是在意大利,比如中国远洋、海尔、华为、钱江摩托、中联重科,还有香港李嘉诚的和记黄埔手机公司H3G。

他们在很富有同时又很谦虚,他们拯救了许多欧洲老字号。该书中文版的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从欧洲人的视角了解生活在当地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不可想象地辛勤劳作,最大限度地攒钱,然后自己当老板。他们在意大利生活、创业、做生意,开工厂,改变着意大利;他们在意大利做石匠、种水稻、捡垃圾、做沙发,他们还在意大利罢工……



前几年有一个很火的电视剧,叫做《温州一家人》。讲得是80年代温州的一家人出国闯荡的故事,女主角殷桃从小就被父母送到意大利,在制衣厂里学徒,后来自己摸爬滚打,成为一家国际时装公司老板的故事。这部剧的编剧曾在意大利采访了很久,收集了相当多的真实素材,可以说殷桃的故事,就是三十多万温州人在意大利打拼的真实写照。温州人在意大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他们开办了一家又一家的制衣厂,几乎垄断了一些城市的餐饮业,他们也得到了一个听起来不可理喻的称号——“不死的中国人”。

《不死的中国人》中涉及中国人在意大利从事的各行各业,在山区开采大理石的石匠、稻田里的除草工、垃圾处理厂的工人、沙发加工、皮革作坊、服装工厂、酒吧、餐馆、理发店、中国产品的批发生意,等等;还有浙江人的民间信贷体系、海外华人的宗教信仰,还有意大利的工会组织带领中国工人进行的罢工活动。本书还以特别的关注对中国移民的后裔“第二代”做了多方面的调查。

从书中的信息展示,意大利社会对于华人有一个明显的态度转变,从早年的热情好客转为警惕、厌恶。当地社会上甚至流传着一些荒诞不经的谣言,比如有言论称米兰的中餐厅专门为一个特定顾客圈子烹饪圣伯纳犬,须知圣伯纳犬是一种血脉渊源、体型巨大的名犬。而当地的官方检查人员则已经出面辟谣。意大利人,从早年对房客关怀备至的好房东,到如今对待中国人的态度,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切?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普遍不守规律,他们以低廉的制造成本仿制意大利产品,冲击意大利人的生意。当某一外来群体,以后起之秀的姿态对本土既有的产业构成威胁,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是什么政体,外来者都难以避免本地社会对他们发动的抗议,只是程度不一而已。轻者只是人群游行、部分媒体鼓吹排外,重者则会在政府坐视不管或火上加油之上造成人道主义的灾难。比起华人在其他国家的遭遇,意大利人算是相对宽容了。当年,以温州人为主体的华人们成群结队来到意大利,他们省吃俭用,干一切重活、苦活,而且可以兼职干几分工作,不知道休息。这对于会借钱去度假的意大利人来说,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的小强,生存能力如此之强。

至于此书书名的由来,是意大利人很少见到中国人的出殡和葬礼,有好奇者随口说中国人永远不死,于是三人成虎。这事实着实是简单不过了,地球上谁见过老头老太,以及身体虚弱多病的人成群出国门打工?而且,中国人等到了六十岁左右年纪时,基本上回家去养老了,带着半辈子在意大利挣来的血汗钱衣锦还乡、显摆一番。根据统计,最高峰期间,意大利生活了近40万的温州人,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过来的一开始,意大利人的态度还是不错的。至今还有很多温州人怀念那个时代的美好时光。

意大利后来不再欢迎温州人,因为温州人的勤奋、因为他们的不讲规矩、因为报纸上说他们吃狗和猫、因为他们从来都不愿意真正融入意大利。不仅是在意大利,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即便中国人早就已经脱离了前几代移民那样的贫穷,成为社会收入中上的群体,依然面临着被排挤和孤立的处境。中国人在美国,不买房子,不买地,不信奉耶稣,不去美国餐厅吃饭,不买美国产品,所有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从衣食住行,完全不参与美国的任何建设,就连人去世,也不埋葬在美国,也要火化后不远万里,送回老家。中国人在美国的目的就是赚钱,夺取美国的资源,这让美国很恐慌,所以“排华法案”就是这样被通过的,事情虽然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情况依然没有改变。

1882年5月6日 (农历三月十九),美国国会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 Miller) 提交的排华法案,为此,美国国会作了激烈辩论。主张排华者的主要依据是:华人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不可能在生活上美国化,更不可能接受美国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而且华工的大量涌入,造成了同美国工人抢饭碗的紧张态势。1923年,加拿大也弄出一个《排华法》,禁止所有华人入境。这些国家出台这些政策的时候都是混账王八蛋,后来,他们也都撤销了法案,并为此而道歉。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些国家是怎么想的,当初要通过一个这样针对某个族群的法案呢?其实,和今天温州人在意大利的处境差不多,因为他们的勤奋能干,把当地很多工厂、餐馆都挤垮了,中国人在意大利各个行业都成为“闯入者”,连学校里成绩最优秀的孩子,都是中国人。

挣钱、挣钱、再挣钱,任何苦难都在所不惜。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我一方面按照思考惯例感叹儒家文明下勤劳坚毅的民族性,另一方面则为自己的同胞感到心痛。其实,对于挤住地下室、舍不得烧暖气、买最便宜的食物、夜以继日地干体力活,这样的状态对意大利人而言是前所未见的辛酸,对饱受政治苦难的中国人而言,已经是幸福的生活了。有吃有住,有迁徙自由,可以自由思考说话,没有痛苦的税负和有毒食品,每月收入折成人民币过万不成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是在为自己赚钱,经营着自己的梦想。比起国内依靠钱权关系风光无限的一代人,比起拼爹的又一代人,他们是伟大的。比起在北京艰难度日的蚁族们,他们是幸福的。

中国人在意大利的发家模式,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干起,先打苦工还清出国的费用,然后依靠几年苦力的积蓄,结合乡土关系为网络的借贷模式,自主创业,做个小老板。这样的发展途径,意大利人总为此感到惊讶不已,世上居然有人可以如此做虐自己、牺牲当前对生活的享受换来事业有成。对传统教育喂出来的中国人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论是读书还是打工,都得吃苦。在中国本土,当前的问题是吃再多的苦、发挥再多的智慧,也难以成功,因为社会板结化日益严重,多数人失去了依靠个人努力在社会中获得上升的渠道。

而在意大利,吃苦之后多半能创业成功,这是比中国市面上乌烟瘴气的励志书、心灵鸡汤要灵验一百倍的实例。同时,这样的对比暴露出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财富分配问题,在意大利,你白天除草、晚上缝纫,或者就直接在工厂里一天战斗16小时,这收入便能赶上本地人的平均水准,甚至超过一大截(不算福利保障)。换在中国,这些卑微的体力工作者,永远是生活无望,莫说收入之低无法达到正常生活所需,他们还随时会被城管殴打、被半夜清查暂住证、孩子上学的临时学校又被强拆。

意大利人对华人的最大印象除了叹服小强般的生命力外,还有中国人的封闭性,中国人一概没融入本地社会,不参加各类活动,当然也不会参与当地的政治治理。缺乏参政意识、对构建良好的公共生活毫无兴趣,这是多年来国内教育落下的病根,也怪不得这些背井离乡来赚钱的人是如何缺乏公共性。他们中多数人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不说有多少见识和常识,连语言都不通。所以,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在意华人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一个个个人奋斗史构成的群体经验,至少在意大利比在中国国内要健康,意大利作者本想表现中国侨民比起意大利人来是多么地远离幸福,但在天朝人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中国移民的问题,其实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应该思考的

中国的前几次移民潮,出去的人大多是在中国活不下去,不走不行。从修铁路的华工到几十年前的意大利温州人,大家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去国外赚钱,然后衣锦还乡。但是现在,更多的移民不是冲着赚钱出去的,他们更在乎的是如何提升生活品质,如何更好融入,被社区的邻居们接受。我们能有今天的发展,依靠的是廉价勤奋的几亿劳动力,靠的是把其他需都求压缩起来,一心一意地赚钱。

这种优势在今天越来越小,今天你不可能再像当初的温州人一样,靠在意大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发财,整个环境都变了。如果今天我们的竞争力依然是这样构建起来的,以所谓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构建起来的,对不起,我们再有钱可能都不会被其他民族接受。如果我们还是抱守着中华文明的坚硬内核,不能向全世界张开我们的笑脸,表达我们的善意,表达我们的融入的主观愿望,我们仍然会被排斥在全球化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