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 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

 牟氏庄园又称牟二黑庄园,坐落于栖霞城北古镇都村(霞光三路北首),系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所建的住宅,它吸引了中国北方民族建筑的优秀成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整个庄园系统地展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灭亡过程,使牟氏庄园成为一部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生活的“实物百科全书”,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

    清朝康熙年间,牟氏先祖牟国珑请风水先生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理特征,在这“背靠风彩山,面临月牙河”的古镇都村择就了这方“旺气之所在”的宝地。清雍正年间始建庄园,历经牟族多代人的不断扩充,鼎盛时拥有房屋5500多间,土地6万亩,山岚12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480多间,占地两万多平方米。这座集封建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庞大传统建筑群,不仅体现了庄园主人超凡的经营能力,更体现了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和史料价值。

  纵观重重四合院相叠,横看条条通道相间,层次清晰,主次分明。院内立体建筑多属二层楼房,房舍多是雕梁画栋、明柱花窗、浮雕图案,栩栩如生。庄园建筑鳞次栉比,富有特色,色彩斑澜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三大怪”建筑更是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烟囱立在山墙外”便是其中一怪,它看似一个小小楼阁,凌空耸立,别具特色。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它曾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有“六百年旺气之所在”的美誉。1988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牟墨林,字松野,太学生。据考证,他生于1789年,卒于1870年,终年82岁。据传,由于他皮肤有些黑,名字中带有一个“墨”字,因此,族人昵称之为“牟二黑子”。

  牟墨林,是牟氏庄园的成大业者,那时,栖霞有千亩土地者好几家。与他同时代的人,为什么独有他是个成功者,原来,他有五大优势,才使得他成为一个成功者!这小院大门上这幅对联,就是对他成功的真实写照。 

  墨守耕读呈陶富,
  林立懿德诏封翁。

  牟墨林成功的第一条,是有雄厚的财力。他父亲牟綧,原来生长在一个小地主家庭里,兄弟五人,分家后得了60亩土地,一时成为一个富裕的自耕农。他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土地发展到一千亩,为儿子牟墨林后来的成功奠定了雄厚的财力基础。而牟墨林接到这千亩家产,没有象其他人那样看成是享受的基础,而把它视为发家的本钱,这就是他与他人最大的不同之处。第二条是牟墨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牟墨林不但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己读书也多而且天资聪颖,造就他成为一个百事通,如范蠡贩马,他能将一大群马不花一分钱的运费,就能从甲地运到乙地。这是陶朱公的高明。范蠡的方法是将一大群马无偿提供给运货的商人使用,商人得了免费驮运的马队;又使自己不用花运费就能将马运到目的地。旧时,一到青黄不接季节或灾荒年,大部分农民都四处讨饭,衣布遮体食不果腹。牟墨林为了拯救他的佃户们都能生活下去,除了实行低地租及佃户住房不交房租外,还运用以工代赈法,使他自己得到大批无偿劳动力使用。特别是“三七分成打松柴法,更为高明。

     牟氏庄园打松柴全是运用以工代赈法,即每年冬闲,佃户无法干活的时候,他家便在灵山的看山房里,支起了伙房,向佃户们提供足够的饭食,让佃户们给他打松柴。后来,为了节省工头的监督,又使出工者有积极性,又加了“三七”分成即每打十个松柴,打柴人自己还可以得到三个;这样,佃户们的一冬劳动,不但换出饭吃,也得到了足够一年的烧草。后来,都争着干,为了平衡关系,东家不得不加上一条制约措施,即每户佃户,只许出一个劳动力。佃户们的烧草多了,庄园主人为佃户安排了一个专用放草园,盖上两间小房,到了晚上,让佃户轮流看护。这就是他学陶朱公贩马而得到的--墨守耕读呈陶富。第三条是天赐良机。道光十六年前后,栖霞大灾饿遍地,民不聊生,已达到了人相食的地步。牟墨林瞅准机会去东北贩运高粱,以粮换地,不仅拯救了大批饥民的生命,也使自己的家业迅速发展起来。第四条能艰苦创业。有了财力,有了方法,又有了天赐良机,如果不能吃苦,也是妄然。牟墨林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发展家业时的一切活动总都事必亲躬。且不说他与长工一起上山干活,与民工共同抬石头修大坝,就说他到东北贩粮这件事吧,如果自己不亲自去,到了那里购粮价花多少钱!买到的粮食成色又是如何!这么大的事,自己不亲躬能放心吗?再是,他人贩粮为了减少风险,都是运到登州海港,批发出去了。没有陆运这段麻烦。而牟墨林的承诺是,必须把粮食运到栖霞。从登州到栖霞150里山路,饥民遍地,土匪时出,又这么运!又是他老先生想出了声东击西的办法,将运粮骡队,分成两路驮着柴草,开进了登州海港,傍晚装上粮食,回来时集中走正路,由于骡队庞大,赶牲口的人都健壮,小股土匪不敢妄动,一个晚上便到达栖霞境内。路上,只遇到小量饥民,随遇随施舍,基本没有麻烦。那时的粮食已达到论粒卖的程度了,而他却开出一斗粮换一亩地的高价,造成饥民纷纷争着来换活命粮。由于粮少人多,换粮人怕自己换不到粮食,出现了自相斗打。为了平衡关系,让每个饥民都得到粮食,最后不得不将地价由一斗到半斗,最后压倒一升粮。即是一升粮食也救出了大量准备吃孩子的饥民,救活了多少孩子。所以,饥民们将自己的土地换出去了,还称牟墨林为活菩萨。第五条严格的家政管理。牟墨林发起来了,随之暴露出新矛盾,就是如何管好这个家。过去常言“财主不过三代富”,牟墨林他非常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在家政管理上,运用他的文化底蕴,创造出了以下八条办法。

      1、运用供给制,制约子孙,发奋读书,当好儒家财主。

      2、设置管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理财,按计划进行收支。

      3、花钱买官,严防官府中的混官敲诈。

      4、支援困难,换出官府中的好官保护。

      5、不设专职家丁,提高雇员工资,让他们身兼“保卫’。

      6、满足丐帮生活要求,杜绝土匪抢劫。

      7、主人造枪,佃户持有,主佃形成共同防御保卫体。

     8、广行善事,如买地花高价,优先租种权,低地租制,灾年欠租,无偿向佃户提供一套住房,农闲时以工代赈等等,缓和各种人的矛盾。就这样,使他得到--林立懿德诏封翁。

 

  由于牟氏家族“勤俭”家风的世代影响,加之牟墨林生就聚财俭朴的个性,决定了他住宅的简陋。

  相传,据南方风水先生反复查验,此处数丈之内是旺气和灵气的汇合点,又称“地眼”。具体表现:踏于“地眼”之内,顿感气场缭绕,身有异感;夜间时常红光闪闪,实为宝地一处,旺气所在。

  牟氏家族不惜重金邀请各方风水先生,进一步查看地脉,探求锁住“旺气”与“灵气”之法。于是,营建了这所造型奇特,形如古锁的古老住宅,以此锁住灵气,发达本族。请看特点,两头探出,中间凹进,很像一把古锁。

  庄园中有一古树,学名“紫薇”,又称“百日红”,当地叫“痒痒树”。在这旺气与灵气的关照作用下,这棵古树历经了两个多世纪,至今枝繁叶茂,红花簇簇。我国著名旅游专家、建筑专家杨乃济教授称这是“六百年旺气之所在”的象征。因此,当地人非常看重这棵古树,以至于崇拜。“摸摸痒痒树,浑身有灵气”、“树上抓一抓,旺气带回家”之说,在胶东广为流传。

  因此,牟墨林对自己的住宅感到非常满意。他不但相信这“旺气”将对自己带来好运,而且更相信,人光有好运还不行,离开了个人奋斗,也将一事无成。

  牟墨林性情缄默,乐善好施,生平穿着朴素,吃喝节俭,终生保持了庄户人的本色。他头脑灵活,处事精明,“善务农”、“善用其财”,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研究,他常年背着粪篓巡视田野,查看庄稼,掌握墒情,掂掇地茬。讲究科学种田。他“善用其财”的本领在大灾之年得到了充分的施展。他不但能瞅准机遇,而且能把住机遇不放,锲而不舍,直到成功。我们不能不承认,牟墨林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

 

   牟氏直系表

  牟氏族人祖籍湖北省公安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先祖牟敬祖以岁贡身份,任栖霞主簿。据清版《栖霞县志》和《登州府志》记载,牟敬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拥戴。卸官后,因多种原因,没有返回老家,在栖霞安家落户,并繁衍成族。他便是这支牟姓的第一世祖。初期的牟氏家族,由于人少族弱,常受欺凌。于是,他们在逆境中发奋读书,走读书取仕的道路。几经努力,终于如愿以偿,自公元1370年到废除科举制度这期间,牟氏家族出过10名进士,18名举人,118名县官,22名州官,7名京官,真可谓科名累累,官运亨通。

  牟氏第十世牟国珑被罢官后,痛定思痛,及时转变治家策略,树立“耕读”并举之家风。其后世恪守祖训,以土为本,种田治家。经过十一、十二、十三世三代人的不断努力,牟家已发展成拥有千亩土地的当地土财主。

  到了十四世,牟氏族人中出了个牟墨林,头脑精明,经营灵活,他审时度势,趁大灾之年开仓放粮,以粮换地,贫苦百姓不得已以土地换粮,致使牟家土地数量急剧增长,几年内,便有祖上留下的1千亩土到4万5千多亩。后经四儿六孙的不断扩充,到土改前,牟家已拥有土地6万亩,山岚12万亩,佃户村153个,四乡粮仓23处,年收地租330万斤,牟家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赫赫有名的胶东大地主。

 

  庄园建筑 

  富则造屋。自恃财大气粗的牟氏家族,一度将庄园建造得蔚为壮观气度不凡。庄园分为三组六院,依次为“东忠来”、“西忠来”、“日新堂”、“宝善堂”、“师古堂”和“南忠来”。牟墨林的六个孙子各居一院,各院4至7进不等,皆以中门相贯,侧有甬道相通,主宅仪门居中,配以左右两厢,均为四合院形,整个庄园四合院落重重叠叠,井然有序,房舍疏密有致,鳞次栉比,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既呈现出我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色,又别具牟氏庄园自己的建筑特点。它是清朝晚期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等级观念而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房、棺寿房、酿酒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庄园主体建筑都是二层楼阁,檩壮梁重,廊柱挺劲,不仅富丽堂皇,而且坚固持久。屋脊饰有吉祥的龙头凤尾,哨边饰有避邪的五脊六兽。


  西忠来

  西忠来是牟墨林的第三个孙子牟宗夔的一套住宅,堂号“西忠来”,共六进五院落。建筑法式与“东忠来”大同小异,不但主体工程坚固美观,而且建筑中的小艺术构件(如:石刻、砖刻、木刻)花样繁多,精美无比。小楼后墙上面的建筑装饰,“鲤鱼跳龙门”,其造型灵动,工艺细腻,是建筑艺术构件中的珍品。

  

  “西忠来”门厅

  牟氏族人极为注重门面装饰,以借此显赫门第,张扬气派。6个大院中的“西忠来”,门楼高耸,巍巍壮观。大门抱框高5米,阔3.26米,门槛高八○厘米。大门上方的门簪,分别雕刻了“琴棋书画”四种图案,以示书香门第。 

  西忠来大门两侧的抱鼓石。鼓托呈莲花状,与石鼓融为一体。相传这是庄园主人于光绪三十四年从莱阳聘请了四名能工巧匠,用南唐山的斑马玉石,历时三栽雕琢而成。鼓体表面这四幅浮雕("福禄寿喜”、“麒麟送子”、“刘海戏金蟾”、“姜太公钓鱼”)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整个鼓体的做工、构图、艺术造型而言,实属难得的浮雕艺术中的珍宝。 

  “西忠来”大楼

  牟擢是牟墨林的第四个儿子,这东、西忠来除了东忠来大楼大厅外,全市牟擢亲手盖的。西忠来大楼就是由他与其长子牟宗夔居住的。

  牟擢,因为他从小心眼多,又鬼头,加上排行老四,人们叫他四鬼子。别看这个绰号不雅,家里家外的人们都喜欢他。一,他有劲爱干活,每到麦收季节,他必要上山与大把头比赛割麦子,打麦场,大把头往往都不是他的对手。二,在年轻时,为了换出佃户中午的伙伴一起与他玩,常常帮着佃户家的孩子一起干活,有一次,他为佃户家扛去一布袋河沙,才换出佃户孩子与他去模了半天鱼。三,他非常喜欢小炉匠的手艺,西忠来大铁门都是他自己一手镶制的。在平日,还为佃户们锯个盆盆罐罐什么的,深受佃户们的欢迎。四,他还是牟氏家族第一个最严厉的禁毒者,他规定:自家人吸毒,都要惩罚,如,他儿子牟宗彝曾被他关过三天禁闭。雇员吸毒,一律开除,佃户吸毒,抽地封门。他的举措,得到社会上的一片赞声,老四鬼子是个好样的。

  东  忠  来

  “东忠来”,是牟墨林第四个孙子牟宗彝的住宅,共六进五院落。其建筑材料讲究,做工精细。錾墙石均为水磨对缝,稍有不平,便用铜钱锅铁作垫。部分屋顶用方砖作笆,上铺柞炭既可吸水防潮,又使屋内冬暖夏凉,青砖灰瓦均以豆汁浸泡,可防风化,保持原色不变。来自清华、北大、北京旅游学院的建筑专家和文物专家考证,牟氏庄园的建筑有三大特色:一是庄园建筑中的石砌墙(特别是錾墙)是全国传统建筑中最好的。二是瓦面下铺布柞木炭用之吸水防潮保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尚属首家。三是牟氏庄园的三级收缩式宝塔烟囱在我国民居烟囱建筑史上亦属罕见。

  “东忠来”客厅 

  “东忠来”客厅,是牟家主人宴客议事的场所,木柱上悬挂的楹联:“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室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以自豪的口吻告诉我们,这院子里种植的是画家笔下的名贵花木,家中收藏的是名家手下的稀世墨宝。当年,这大厅里常常是亲朋满座,童仆双双,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这里道今论古,激浊扬清。

  东忠来的彩匾上写“犹望公安”,是牟氏先祖用以告诫后人,自家的祖籍是湖北公安县,那里的黑土地养育了牟氏先人,牟氏后人要永怀故土,铭记公安。

  东忠来有幅寿幛是牟墨林的第二个孙子牟宗朴在1927年举行六十大寿庆典时,请湖南艺人刺绣而成。图案由27朵牡丹花组成一个“寿”字,构图新颖,用料考究,色彩协调,过渡自然,是我国现存刺绣品中一件相当难得的珍品。

  客厅画像上有位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员,正是牟墨林的高祖父牟国珑(1645—1713),牟氏家族,自七世牟时俊“延明师,课诸子”,又经老八支的努力,将牟氏家族推上中兴之后,传到十代,又出了一个小八支。这牟国珑就是小八支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他出生于清顺治二年,七岁丧母,八岁丧父,十七岁,被于七案件牵连,于六位兄长同时被清政府缉捕,拌押在省城济南提刑按察使司监狱内。在狱中,他们兄弟没有因为是“囚犯”放弃学业,而发奋读书,白天读书孜孜不倦,晚上借月光读书到深夜,最后终于感动上苍被大吏于公无罪释放。归家后,继续奋发读书,最终兄弟八人全部考取功名,其中两名考取了进士。一是他大哥牟国玠,二是他自己,出任南宫知县。他的侄子牟恒同时也考上了进士,在朝中官至监察御史,曾多次代天巡狩。他们兄弟将牟氏家族推上鼎盛,成为栖霞牟林郝李四大望族之首。明清两朝。栖霞共出进士27名,而牟家从康熙到嘉庆,前后150年间,共出进士10名这在中国家族史上是少见的。牟国珑在53岁时以进士身份被选授为直隶省南宫县知县。据清版《栖霞县志》和《牟氏谱稿》记载,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凭一身书生傲骨和凛凛正气,办事公正,不避豪势,因审理一桩民事案件,得罪了京官给事,56岁时被削职为民,遂归故里。牟国珑回栖霞以后,在城里购置
一套住宅,名曰“悦心亭”(现悦心亭宾馆前身),从此,他深居简出,痛定思痛。经过深思熟虑终于看破了官场险恶,就告诫后人要勤奋读书不为官,种地治家为正业,树立起“勤俭”和“耕读”家风。在他的倡导下牟氏家族的这一支人,一改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走上了耕读并举的道路。他们恪守祖训,远离朝堂,专心致志于土地经营,到牟墨林时期,他们终于在这黄土地上爆发起来。 

  “勤俭”和“耕读”曾经影响了牟氏家族的几代人,激励他们创下了辉煌的家业,然而牟墨林的子孙们当中有些人,虽然继承祖上的万贯家产,却丢掉了“勤俭”和“耕读”这个立家修身的根本,使牟氏家业日渐衰微。

  牟墨林的第二个孙子牟宗朴于光绪三十一年,花去18000两白银买了一个叫着“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加三级”的实为从一品头衔。另外,花钱捐官的还有牟墨林的次子牟振、三子牟擢、四子牟采、五孙牟宗榘和六孙牟宗梅等。

  清末,由于财政亏空,西太后号召财主们大量捐官。牟墨林家族,为了保护家产不受混官的敲诈,也投入了这场活动。牟宗朴在光绪三十四年,雇小卧龙村范春芳,用12头骡子给他往京里驮银子18000两,买了一个正三品兵部车驾司行走郎中,后追加三级,封为从一品。在接诰封那天,栖霞城里非常热闹,只见牟宗朴身着礼服,在悦心亭大门口,面向西北方向摆下香案。由吹鼓手与执事引路,从城北数里之遥,打着十三棒锣将诰封迎至家中,置于案上。这时,牟宗朴换上了从一品官服,由他率全部家人,望着京城方向,行了三拜九扣大礼,以示感谢皇恩浩荡。礼毕,又由栖霞知县,率领全城官绅,向牟宗朴叩拜祝贺,以示敬重。这是栖霞有史以来,最大的盛事。从此,牟宗朴坐轿时,鸣锣开道,开道锣都是打十三棒。十三棒的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此等荣耀只享受了七年,便换了民国,23年后,为了逃避武装土匪张福财的追杀,竞化妆成木匠,背着木匠斗子连夜出逃。

  “东忠来”大楼

  东忠来大楼是牟宗彝居住的地方。在那个岁月里,这儿是一个尊卑分明、等级森严的世界。这里的屏门,原来装有四扇,平时总是关闭的,只有贵客光临的时候,才能打开,客人从正中通过,而随行人员和家人必须从两侧通过。

  高大、宽敞的主楼,仅供牟宗彝一人居住,楼下是他的起居室,楼上是他的书房。东厢是他的第三个小老婆王氏和两个女儿居住的地方,西厢是牟宗彝的专用伙房。

  为了从严家政管理,他们家在吃饭上分小、中、大三灶制,小灶,一般为主人独享,设有固定资金,而没有固定饭菜,多为主人临时所好开灶。东忠来牟宗彝是让城里饭店每天来送,南忠来牟宗榘却给自己规定每月只吃一瓶油。账房先生,教书先生和其家属享受的是“中灶”,中灶饭全为固定标准,平常日,早晚两顿吃馒头和菜,中午吃小米干饭和大锅熟菜。每逢节日,均改善生活,如,端午节,每人吃四个鸡蛋,全桌四个炒菜,且备有老黄酒,饭食全吃粽子。中秋节,每人一斤月饼,全桌四个炒菜,也有老黄酒。过年,对不回家的留守者,每人发给辞岁钱一吊,除夕夜和年初一早晨,吃炒菜和饺子,喝好酒,初一中午至初三晚饭,每顿换成两个炒菜,喝黄酒吃饽饽;初四以后,每顿饭换成两个炒菜,一天三顿吃饽饽,直到正月十五吃上元宵和饺子之后,便更换平日饭菜了。下农田的把头、长工、还有丫鬟、老妈子等,他们吃大灶饭,大灶饭的标准是:平日,早晚两顿吃小米饼子,吃咸菜,中午同中灶饭,逢年过节,亦与账房先生伙食相同,均享受“中灶”生活。另外,每年春天,全家上下还要吃几次鱼,麦收之后,吃几顿面条,以示犒赏。

  牟宗彝性情怪癖,为人刻薄,一贯藐视传统伦理。他早年毕业于济南法政学校,文才不错,喜欢撰写诉状,爱好打官司,人称“官司虫子”。曾因家庭纠纷,起诉过自己的母亲;生活上一贯腐化堕落,讲究排场。衣食方面追求名牌。庄园里摆放了他当年用过的烟榻、烟枪和烟灯。在这期间,庄园内共有烟枪15支,平均每年抽大烟耗费的白银超过13000两,当时庄园经济一度入不敷出,加上这些“隐君子”个个精神颓废,常常不理正业,祖上“勤俭”、“耕读”之风时时淡漠,庄园经济日渐衰微。

  牟宗彝用来教育子女的地方,称“教子室”。教子室里摆放着当朝一品,闻名全国的“朱伯庐家训”和牟氏族人自己撰写的《体恕斋家训》,以此用来作为牟家后人的奋斗目标及做人准则。家训中许多名句不乏哲理,至今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石    毯 

    庄园中用石头铺砌的石毯,名为“吉祥毯”。石毯的图案设计独具匠心,构思精巧,石毯四角镶嵌着石蝙蝠,居中铺设三枚石钱,正中一枚的四角上各有一“寿”字。寓意踏福踩钱,长寿不老。游客若从石毯上踏过,可把庄园的“旺气”、“灵气”,带回家,自然会交好运,心想事成。

  粮    仓

  牟家当年的粮仓,所存放的粮食主要供庄园内部消费,除此而外,还有23处大型粮仓分设全县各地,年入库地租660余万斤。牟家土地数量的剧增与大灾之年密切相关。据清版《栖霞县志》记载,“道光十六年,岁大欠,人相食。”牟墨林瞅准时机,打开粮仓,以粮换地。接着又从东北贩高粱,继续换地。起初,一斗高粱一亩地,后来见供不应求,几升高粱就可换一亩,两年时间,牟家的土地迅猛增加。到牟墨林去世时,这个家族已拥有土地45000亩,富甲胶东,名扬齐鲁。我们现在看到粮仓所存放的粮食,仅备庄园家人之用。

  

  碾磨房

  牟家当年的碾磨房,加工的粮食主要供家人和仆人食用,也用来施舍花子和饥民。

  施舍是牟墨林立下的规矩,每天早晚两次向来庄园乞讨的花子或饥民发放一定数量的玉米饼子,不论大人小孩,各自有份。这个规矩一直在牟家传承,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左右。施舍这个作法在当时社会中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起到了笼络人心的作用,也有人说,牟氏家族原来就是个慈善人家,发放大饼子,不讲代价的接济穷人,完全是出于好心。 

 
  小楼旧址

  与“东忠来”的“少爷楼”相对应,小楼旧址曾是一座二层小楼,是牟宗夔的儿子牟煜的住所。1939年,大汉奸刘桂堂(外号刘黑七),受日寇唆使,带着几千名伪军闯入牟氏庄园,向身患重病的牟煜索取财物,遭到了拒绝,一把火把小楼化为灰烬,牟煜也在大火中丧生。

  财主喜欢社会稳定,牟氏庄园的衰败,主要是社会动荡所致。他们家的兴旺始自牟綧,中经牟墨林,一直到四个儿子。在六个孙子的前半生是兴和守,到1927年栖霞社会开始大乱,武装土匪张福财来到栖霞城,他们的口号是“打开栖霞城,先抢悦心亭,抓住牟宗朴,军费叫他补!”他们将牟家的贵重东西抢去,迫使牟宗朴化妆成木匠,连夜出逃。

  1929年,栖霞农民起义军无极道八千余人,来攻打栖霞城,牟氏庄园向他们提供了饭食,当无极道败走之后,官府将牟氏庄园的油坊,粮仓和邢家疃佃户村,全部烧毁,又使牟氏庄园损失惨重。

  1930年,军阀刘珍年统治了栖霞,又大兴富户捐,第一次抓着牟宗朴,逼他捐了十三万大洋,第二次将悦心亭捐去。仅以上三次劫难,就使牟氏庄园的财产损失了50%以上。
  

  1939年,伪军刘桂堂又来栖霞,抢劫了牟氏庄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小军阀、日伪汉奸和旧政府,为了召兵买 马扩充势力,接二连三地向牟氏庄园募捐,使牟家的财力元气大伤,这是牟氏庄园走向衰落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小姐楼”

  

  此楼建于清光绪年间,由于当时牟煜的女儿们曾居住在这里,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小姐楼”。

  楼基下面,这处地下室,在“文革”期间曾经被曲解为关押穷人的水牢,其实是储藏蔬菜和鱼肉的地方,具有冷冻保鲜的作用。过去这个窖子的门一直关闭着,现在豁然打开并开放,可进去实察。

  西侧是一栋一面坡的二层楼,曾经是牟家的私塾。牟家的子弟在这里读书习文,接受教育。他们先学《三字经》、《百家姓》,后学《四书》、《五经》、《古文》和《千家诗》,辛亥革命以后,改学民国课本,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和常识,现在室内展出的是当年的课本和文房四宝。

  小姐楼里展出了当年牟家小姐的刺绣和这个家族当年的部分服装。

  牟家的小姐们虽然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但是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她们仍然要坐守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入。只能在一方方枕顶上刺绣出一个个自由自在的生灵,造型恰到好处,做工天衣无缝,形象生动逼真,表达自己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甘寂寞,对自由世界和七彩人生有着强烈的向往。 

  花  窗

  庄园的花窗构思新颖,做工精细且款式多样。按照几何图形的排列、连接、旋转等多种变化设计花窗图样,形成了“双钱贯穿”、“绣球垂联”和“万字回折”等多种造型。花样翻新,回避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一种竞相媲美,相映成趣的效果。

  殡 仪 厅

  殡仪厅 是“西忠来”大厅,厅内摹拟展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新堂”的女主人姜振帼为其公爹牟宗植、丈夫、儿子和阴魂儿媳殡的盛况。

  按照牟家的习俗,夫妻一方去世不得下葬,要等到另一方去世后一同下葬。这一规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牟宗植的儿媳姜振帼打破,她没有等到她与婆婆寿终正寝,而提前为其公爹、丈夫、儿子举行了这次规模浩大的殡葬活动。

  举葬之日,人山人海,送葬队伍从起丘地到落葬地浩浩荡荡绵延十余华里。数百件陪葬品依次摆开,占地六亩之多,姜振帼付之一炬,大火三天不熄。

  这次大殡,共用去小麦一百多石,黄酒八千多斤,现大洋一万多块。规模之大,耗资之巨,令人咂舌!而祖上的遗训也和着哀乐声与着几百件陪葬品一起烟消云散,“耕读世业”和“勤俭家风”成了门面摆设,牟氏家业从此日渐衰落。

  日 新 堂 

  牟家最早的一组建筑“日新堂”,共六进五院落,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这里一直为长子、长孙所继承。堂中一堵用黑色石块砌成的石墙,是庄园錾墙中又一个特别样式,石墙布局是不规则状,宛如山路弯弯、细流常常、师法自然、别有趣味。

 

  祭 祀 厅

  祭祀厅是“日新堂”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场所。在封建制度下一般人把祭祀看成了赡养的继续,是孝教的体现,因而特别虔诚。牟家的祭祀活动要比一般人家更为隆重,更为繁琐,尤其是在农历大年期间。不过,牟家在农历年期间的祭祀事务,是由本族的一位佃户为他们代劳的。农历“腊八”这天,祭祀人就要来庄园洒扫祠堂,赶做祭品;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这天,要祭奠“灶王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参见玉皇大帝,把一年来他所掌握的情况汇报上去,只有让他满意,他在玉帝面前才肯多说好话,才能保证全家平安,正所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自腊月二十八开始,要每天三次给各路神主上香,这是为了接待提前回家的先祖;到了年三十晚上,厅内香烟缭绕,烛光辉煌,牟氏后人纷纷前来祭奠叩拜,以尽孝道。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五,一年一度长达二十多天的祭祀活动才告一段落。

  “日新堂”大楼

   “日新堂”大楼约建于清朝雍正末年,曾经是牟墨林的长孙牟宗植居住的地方。按照封建家规,长子长孙所继承的祖业份额,要多于其他子孙,于是这“日新堂”便成了六大家的首富,在庄园中最负盛名。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新堂”却总不能日新月异地兴旺起来,自牟宗植寿终正寝以后,这里的男主人一个一个地英年早逝,当姜振帼的独生儿子因受封建婚姻观念的迫害在忧愤中死去以后,这“日新堂”大院便成为姜振帼与其婆母两代寡妇主宰的天地,于是人们就把这座大楼称为“寡妇楼”。这寡妇楼为什么几代男人都英年早逝?究其原因,众说纷云,莫衷一是。较为普遍的说法有:一是日新堂南北甬道呈棺材状,则为大忌;二是大楼与厢房不成直角,实属少见;三是大楼东厢延伸出墙以外,形如刀把,是为不吉。尽管这些说法有些传奇甚至迷信的色彩,但从建筑美学角度上看,上述建筑违背了人们的一般审美情趣,即使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它,也觉得上述三点有些别扭和不妥。 

  再说小寡妇姜振帼,她是一个才智超群、魅力惊人、非同凡响的女性。在庞大的家业管理上,她一贯胸有成竹,滴水不漏,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形容她的精明,是再恰当不过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因“宅不吉利”等原因,姜振帼迁往烟台定居,并于烟台购置了一幢占地4亩的楼房48间,购置土地营建花园2亩、平房10间,并一举成为烟台的“四大名流之一”。她的为人处世,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她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酸甜苦辣的故事,被后人多次写成小说,搬上屏幕,如小说《寡妇楼逸闻》和电视剧《庄园轶事》等。

  
空中烟囱

  人称:“牟氏庄园有一怪,烟囱立在山墙外”。这个三级收缩宝塔式烟囱,它是牟氏庄园的“专利”,在全国独此一家。他建于山墙头外探出的石条前端,造型别致,标新立异,状如小塔凌空。据建筑专家考证,这样做烟囱,既能防火,抽力又大,又是庄园建筑艺术装饰,美观大方。

 

烟囱立在山墙外


镇宅之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